變一下次序,有時也能帶來不同的結果。語文課本中的《田忌賽馬》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田忌同齊王賽馬,各自把自己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田忌以自己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以自己的中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以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由於田忌的每一等馬都不如齊王的強,結果連輸了3場。這時,田忌的朋友孫臏見齊王的馬比田忌的馬強不了多少,就給田忌出主意,用田忌的下等馬同齊王的上等馬比,先輸一場。然後拿田忌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將田忌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結果扳回兩場,終於以二比一獲勝。課文的結尾這樣說:“這是原來的馬,隻調換了一下出場的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
這句話點出了“改變”的妙處。
在我們日常學習中,這類事也是很多的。做數學題時,如果我們按照一定的規律,合理地調換運算的順序,就能算得又快又正確。如:6.7×0.38+0.67×5.1+0.067×11=?是一道較複雜的計算題。但如果我們運用“乘數擴大,被乘數縮小相同倍數,積不變”的原則,把式子轉化為6.7×0.38+6.7×0.51+6.7×0.11,再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識把式子轉化為6.7×(0.38+0.51+0.11)就可以很快得到答數6.7。
在中外少年兒童開展的創造發明活動中,運用“改變”而成功的事例也是舉不勝舉的。
如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有一次晚上回家,摸黑去插門插銷,結果,插了半天才插上。原來,由於門走了形,插銷頭與套子對得不準。這準小朋友想,尖的東西很容易插進別的空隙。
第二天,他就動手把插銷的頭用銼刀銼得尖一點。這樣,插門就不難了。他是把“平頭”變為“尖頭”,發明了尖頭插銷。
還有一位小朋友使用漏鬥往瓶裏灌水時,發現水流不暢,原來是瓶中的空氣無法跑出來。他把漏鬥提起一些,瓶裏的空氣從空隙中跑出,水才順利地灌了進去。這位小朋友先在瓶口墊一塊東西,一試,水順暢地灌下去了,但他想,每次要找一塊東西墊,多麻煩!後來,他把漏鬥的管子變為方形的。方形的管子與圓形的瓶口形成了空隙,瓶裏的空氣從空隙中跑出來,水也就流得通暢了。
我們平時見到的裝昆蟲標本的盒子都是長方體的,隻能從正麵看,昆蟲標本的背麵怎麼樣就看不到了。上海的一位小朋友把標本盒變成六麵透明的,克服了這個缺點。後來,她又把標本盒的兩側變成三角形,這樣隻要五塊透明的材料就行了,穩定性勝過長方體標本盒,能從各個角度觀察標本。這件小發明通過改變材料與形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也許你會說:小小的變動,誰不會?隻是我一時沒有想到而已。是的,小發明並不神秘,但可貴的是你想到了別人一時沒想到的東西。開動你的腦筋,多想想吧,成功正在向你招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