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爸爸是個養花迷。家裏的陽台上擺滿了各種花草,什麼文竹、米蘭、海棠、杜鵑,還有許多小明連名字也叫不出來的花。有一次,小明的爸爸為了把一株原來種在小花盆裏的米蘭移植到大花盆裏去,就把小花盆敲碎。小明忙問原因。爸爸告訴他,這樣做,使得原來花盆中的泥團不會碎掉,可以保護米蘭的根係不受損傷。小明望著那隻被敲碎的小花盆沉思起來:好好的一隻花盆就這麼敲碎了,多可惜!有什麼辦法,既不讓泥團碎掉,又不用敲碎花盆呢?

有一次吃早飯時,媽媽剝了一個雞蛋給小明吃。看著媽媽把蛋殼敲碎,一片一片地剝去,小明突然想到,蛋殼不是可以代替小花盆嗎?於是,他找來了一隻小鴨蛋,一端開了個大口,把蛋黃蛋清倒出,在另一端開一個小口,再在蛋殼裏裝入一些培養土,埋進一顆花籽,澆了點水。兩個星期後,小苗長出來了,碧綠碧綠的,十分可愛。小明叫來了爸爸,把蛋殼敲碎,一片一片剝去。哈!裏麵的泥完好無損。爸爸一邊將小苗移種在大花盆裏,一邊說:“這辦法真靈,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以後可省下我不少錢呢!”在學校的小發明比賽中,小明的“蛋殼花盆”還得了獎。

後來,小明又在“代”字上動腦筋,把一隻廢可樂瓶的上半部剪去,隻留下一個把手形狀的部分。底部開一個小洞,學著爸爸的樣子在裏麵種上了一棵吊蘭,吊在曬衣架上。一個月後,吊蘭那翠綠的枝條從可樂瓶的四周垂下來,隨風搖曳,就像開在空中的一朵綠色的大花。

看,本來隻能扔到垃圾桶去的可樂瓶代替了花盆。這就是“替代”。

“替代”是我們創造發明時常用的思考方法。

可以這樣想:

有什麼東西能代替另一件東西呢?如果用別的材料、零件、方法等代替另一種材料、零件或方法行不行?會產生哪些變化?會有什麼效果?能解決哪些問題?

在日常的生活或生產活動中,“替代”往往發生在遇到特殊情況下的緊急處理,帶有某種“將就”、“無奈”的意味。如在急需喝水時,卻沒有玻璃杯子,這時稍大一些的瓶蓋就代替杯子吧。如大熱天缺少涼帽,就隨手摘一張荷葉頂在頭上吧。但多次的“將就”就引發了人們要主動地“替代”的意識。如剛才提到的瓶蓋代杯子,就有人真的把瓶蓋做成杯子的樣子,它又是瓶蓋,又可代替杯子,給旅行的人帶來了方便。人們可以這樣想,“替代”後是否可以降低成本?“替代”後是否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如許多電器過去都是用電子管的,後來,人們發現晶體管能代替它,使得電器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新的原理、新的材料、新的工藝代替舊的原理、材料、工藝經常在發生。這種替代推動著整個社會不斷地進步。

在生活中用“替代”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語文書中學過的《曹衝稱象》就是一個。

曹操為了知道大象的重量,叫大家出主意。謀臣們有的說要造一杆大秤,有的說把大象割成一塊一塊地稱。這些人隻會用習慣的思考方法想問題,用這些方法去解決特殊問題就顯得荒唐可笑。所以曹操直搖頭。後來,曹衝想出一個辦法,讓人把大象牽到船上,在船身刻上裝載大象後的水位線,再牽走大象改裝石頭,一直到船身下沉到剛才畫的水位線為止。然後,分多次稱出石頭的重量,把每次稱出的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曹衝這個辦法的實質是“等量代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