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大象的重量=船裝大象時排水的重量=船裝石頭時排水的重量=石頭的重量通過排水量相等這一點,巧妙地把大象的重量與石頭的重量聯係了起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隨時發現不少“替代”的現象。
如藥瓶裏的棉花墊,現在已被細紙條團或塊狀海綿所代替,節約了大量的棉花。
又如塑料花代替鮮花,價錢便宜,使用的時間又長。
我們每天要照的鏡子,最早是銅的,稱為青銅鏡。後來被現在的玻璃鏡子所取代。
科學家、能工巧匠也常運用“替代”的方法搞創造發明,在創造活動中“代”字成果輝煌。
拿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來說,在紙發明之前,人們寫字或用刀刻在竹簡上,或寫在絲絹上。刀刻費時間,竹簡粗重不易攜帶。絹又很貴,平民百姓使用不起。於是,人們就尋找代用品,最後找到了植物纖維,終於造出了經濟實用的紙。
不少教育家也很注重訓練學生用“替代”的方法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與實踐。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重慶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當時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與壓製,學校的經費非常緊張。有一次,陶先生決定在學校辦一個畫展,但當時連用來固定作品的回形針也買不起。陶先生就動員大家想辦法找代用品。後來,有人利用山區多竹,用一小片帶竹節的竹片,在下端剖一條縫,利用竹片本身的彈性夾住畫紙,效果極好。於是,陶先生高興地以這個人的名字來命名這種夾子。
在少年兒童的小發明、小創造活動中,用“替代”的方法而成功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的。
如有一個同學發現許多用電池作電源的實驗小電器沒有裝開關。使用前,得把兩根電線頭擰在一起,接通電源;不用時,又得把電線拉開,切斷電源。這樣,要不了幾次,線頭就斷了。他後來想出一個用撳鈕代替開關的辦法。他將兩根電線頭分別焊在兩片撳鈕上。按上撳鈕,電源接通,掰開撳鈕,電源又切斷了。
又如小王同學,有一次正在看電視劇《西遊記》,媽媽卻要他托毛線。小王想有什麼東西能代替自己的雙手呢?他從古代的紡車得到啟發,製成了如意托線器。這托線器中間是一個轉軸,上麵是十字交叉的兩根可伸縮的竹竿,竹竿的四個端點上各有一根“]”形的粗鐵絲。
這樣使用起來,十分方便、靈活,和雙手托線相比毫不遜色。從此,小王再也不擔心為托毛線而影響做別的事了。
當前,有些學校開展的利用廢物製作學具、教具、用具、工具的“變廢為寶”活動,不少也是運用了“替代”的思路。因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廢物,所謂廢物是人們處理不當的資源。通過“替代”可使原來的“廢物”產生新的功能。如利用大量廢棄的塑料瓶,就可以製成許多實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