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靈魂(2 / 3)

那麼這種東西究竟是什麼呢?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能量與物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那麼就有充分的理由的認為,在本質上,能量與物質是同一個東西,是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狀態。粒子學家也想把力與物質統一起來,認為物質粒子與力事實上是一種更為基本的粒子的不同自旋狀態。不管是能量與物質,還是力與物質,科學家都有將他們相統一,歸結為一種更為本質的東西的趨勢。就像道家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物理學家正在尋找物理學裏的道。如果說物理學上的這個道,可以衍生出有形體的物質也可以衍生出虛無縹緲的力與能量,那麼它為什麼不可以衍生出構成靈魂的元素呢?

那麼道是什麼呢?將近100年前,物理學家從一道古老的數學公式上推導出一種東西,它看起來像一條直線,同時又可以閉合成環狀。它既可以扭轉,也可以振動。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宇宙弦。而且,他們堅信,這個宇宙弦就是構成萬物的基礎物質,組成能量,力以及物質的基本粒子,不過是它處於不同振動狀態的體現。

不過直到現在,這個理論還缺乏足夠的實驗證據支撐,慶幸的是,也沒人能夠駁倒它。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理論,因為愛因斯坦推導廣義相對論時,也是一種純數學的工作,所謂實驗,不過是他在大腦中模擬進行的想象。廣義相對論,也是在幾十年後,才慢慢被證實。按照宇宙弦理論提供的思路,構成靈魂的元素很可能是其一種獨特的振動狀態。我們且稱這種構成自然界第四類物的基本粒子為靈魂素,這種靈魂素存在於普朗克時空裏,有著明顯的量子力學效應。

然而,這種觀點,在中國科學界鮮為人知,在國際上,也未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大多數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者依舊相信,靈魂並不單獨存在,大腦紛繁複雜的神經環路,足以容納我們記憶中的信息,足以支撐起我們了不起的稟賦。這也是我最初的觀點,但是,在神經科學領域研究多年之後,我發現,要求大腦獨立支撐起如此複雜的意識活動,它那一丁點內容,實在是簡單到可憐。

這裏舉個例子說明吧。從腦科學研究中獲益頗深的領域莫過於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一直致力於,按照人類大腦的運行模式,創造出人造智慧。目前機器人已經廣泛進入家政服務,基本上每個中產家庭都擁有家政機器人。此外,餐飲,安全行業也廣泛使用機器人。

我從身邊的朋友了解到,不少人在內心裏已經把家裏的機器人當作朋友了,就和真正的人類朋友一樣。很多人冥冥之中已經相信,這些機器人是有思想的。年輕人失戀時都喜歡找機器人談心,據說有很好的治愈效果。恐怕沒有思想也很難做到這點。

然而,事實上,即使是最先進的機器人也未能通過圖靈測試,而圖靈測試正是用來測試人工智能是否有自我意識的。也就意味著,市麵的所有機器人都沒有思想。

既然如此,那人們為什麼會產生上述的混淆呢?事實上,機器人的行為由程序設定,高超的程序員能把世界上的一切編寫成代碼,人的行為根本不在話下,你且看造物機的複雜程度。隻要程序把人類行為模擬得足夠細致,你將難以辨別機器人與真人的差別。某些研發機構,甚至照著人類大腦神經環路來設計機器人的內核電路,依然沒能實現人造智慧。

按照主流理論設計的機器人,即使將人模仿得再細致,依然無法擁有自我意識,或者說靈魂。這和其內核的二進製運行模式有關。表麵上看,計算機運算速度比人腦快很多,這主要是因為電流在電路板上的運行速度比在神經元上的快。但在靈感與直覺方麵,計算機永遠無法超過人腦。因為二者的運行模式是不同的。二進製計算機的每一通路,一次性隻能處理兩種情況,是或者否,書麵上用數字1和0表示。而意識的運行模式,是量子力學式的,每個通路可以處理任意情況,處理效率是二進製計算機的無數倍。這就是為什麼人有時候能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憑借直覺精準地找到答案,而計算機必須通過複雜的邏輯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