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酒吧回來的隔天,我特地到網上搜索了臨海科技大學的信息,並進入了它們的官網。
我對那個複旦學生所說的,有關“靈魂”的言論並沒興趣,到這個學校的官網也不是來一探究竟。我也不相信,一個二本的學校能作出什麼了不起的研究。我隻是納悶,自己加入百業公司這麼多年,怎麼就沒有看見百業做過這個學校的生意?反過來看,這其實是個好消息,意味著又有了一個潛在的客戶。我進入它們的官網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了解這個學校有幾個學院,每個學院大概有多少實驗室,可能需要哪些實驗設備。那麼將來,負責銷售的部門就可以更好地向他們進行推銷。
當我點進該校的神經生物學係的時候,看到了複旦學生提到的那個人,羅中青,介紹上顯示,他是這個學校的正牌教授,也是神經生物學係的係主任。在他的資料底下,有好幾欄他寫的文章。為首的一篇文章是兩個月前發表的,叫《靈魂的存在形式》,看題目,就知道這隻是一篇科普性質的文章,不是正兒八經的學術論文。不過,我竟帶著考量他文學水準目的,點開了這篇文章。
正文如下:
生物學中的量子力學效應是時下一個熱門的領域,我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已經有20年,對人類大腦運作機製的了解之深,已經到了不應用量子理論,而難以前進的地步。隨著對大腦探索的持續,我發現,現代科學與神魂理論並非完全對立,它並不缺乏包容靈魂的空間。
自現代科學誕生起,靈魂的存在就由社會主流信條變成邊緣觀念。因為在科學占據了學術界統治地位的今天,科技手段始終無法證實靈魂的存在。然而,科學也未能完全否認靈魂的存在,所以依然有學者嚐試去證實,揭露靈魂的本質。其中最著名的理論當屬上個世紀7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與美國醫生哈莫沃夫提出的協調還原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靈魂是宇宙的一種基本物質,是和質子,電子,光子,中子一樣的宇宙基本成分,或許在宇宙誕生之初就存在。人類社會之所以出現靈魂這個概念,是因為人們意識到自己並非隻是一具肉體,當我們與別人談起“我”時,這個“我”所包含的意義不止於肉體,更多的是潛藏在肉體之內的東西,比如記憶,思維,情感。這是一種無形卻又真實的東西,是比起肉體更接近於我們本質的東西,這就是普遍意義上的靈魂,它比起終將死去的肉體,擁有更加永恒的性質。但是現代科學認為意識是大腦的產物,隨肉體生而生,死而死,並非一種獨立的事物。
這裏打個比方,電機時代到來之前,人們過冬既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隻能依靠木材的燃燒取暖。但是,抱著一堆柴夥是無法取暖的,你必須點燃它,讓它散發出熱量。因為柴夥是實在實在,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那麼姑且把他當作肉體。而熱量,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切身感受到,就好比人的靈魂。你會發現熱量與柴夥的關係很像現代科學理論裏,意識與肉體的關係。熱量是柴夥燃燒釋放出的產物,沒有柴夥就無法散發出熱量。柴夥燒完了,熱量也就沒有了。但實際上,即使柴夥燒完了,熱量依然沒有消失。它們散發到空氣裏,漸漸的稀釋,直到沒有明顯的效應。按照熱力學的觀點,這些散發出的能量,它們增加了宇宙的熵值,即無序度。所以,這些熱量依然是存在的。那麼普遍意義上的靈魂,在肉體死亡的時候,是否也和熱量一樣,不曾消失,而散發到宇宙中去呢?
按照主流的唯物論,任何東西隻有發現其物質基礎,我們才可以確認它的存在。靈魂遭到否認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沒有發現它的物質基礎,你說靈魂存在,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物質,由什麼組成。如果它也是由原子構成的,我們自然能檢測到,然而並沒有人檢測到,說明它不是由原子構成,或者壓根就不存在。然而,能量也不是物質,它既不是由原子構成,也不是由比原子更小的粒子構成。物理學上,把它作為一種物質附帶的屬性,是衡量物質狀態的尺度。物體因為能量的不同,宏觀上可表為固體,氣體,液體三種狀態,能量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不一樣。我們講能量的時候,措辭是某某物有多少能量,而非某某物是不是能量。也就是說,能量與物質是不同的,它並不依賴物體而存在。既然能量不是物質,它又確實存在,那麼靈魂也不是物質,靈魂是否是一種能量呢?我們之所以確認能量存在,是因為我們可以檢測並且量化它。所以,如果靈魂是一種能量,那麼我們應該也能檢測甚至對它進行量化。然而,我們也不曾檢測到可以解釋為靈魂的能量。所以,說靈魂是一種能量也缺乏證據。物理學上,還有一種東西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同樣看不見,摸不著,那就力,引力,磁力,強力,弱力。但力同樣可以檢測和量化,我們也不曾檢測到可以解釋為靈魂的力現象。按照協調還原理論,靈魂是由不同於以上三種事物的第四種東西構成的。這種東西存在於極其微小的十的負33次方米的普朗克時空裏,所以難以檢測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