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符·庫德裏亞夫采夫為首的俄羅斯學者在對照了柏拉圖著作《對話集》原文後,提出了最新見解:柏拉圖所說的亞特蘭蒂斯實際上指的歐洲西南的一塊大陸,由於這個詞與希臘語“島嶼”單詞同音,長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翻譯,越來越趨簡化,最後把“亞特蘭蒂斯”這個詞後麵還應帶上的“陸地”、“半島”等單詞給遺漏了,後人以為這是座島嶼,從而造成了失落的“天堂”的千古之謎。
原來,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中有一段關於神秘的亞特蘭蒂斯(意指“天堂”)的精彩描述。說是距今1200餘年前,地球上存在過一座亞特蘭蒂斯島,島上山水秀麗,物產豐富,十個國家的人民和睦相處,創造了獨特、輝煌的民族文化,真可謂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大部分人民都住在一個城裏,生活得幸福美滿,自由自在,親密和諧:應服從的服從,該統治的統治,一切都恰到好處。全城分五個行政區,黑、白、紅三色的建築物代表著各自不同的市政機構,金頂銀牆的寺廟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看上去一目了然,井井有條。他們生活、勞動,曆經十代王朝,長盛不衰,還曾在君王大西的率領下,一舉征服過埃及、北非各國,威震四海,顯赫一時。然而因為地震和洪水相繼發生,這一後來被稱為“大西洲”的富庶島嶼竟在一天一夜中沉落海底,無影無蹤。從此,亞特蘭蒂斯之謎讓世人整整猜了2500多年直到今天。
人們爭論,究竟有沒有過這座島?一些人以為,有關亞特蘭蒂斯的章節,從頭到尾統篇皆是柏拉圖的杜撰,是他為“理想國”找實例。但更有一些人不這麼看,他們從考古學家發掘出的遺址、文物中找根據。於是,一場針對文字本身的考評也從不間斷過。亞特蘭蒂斯的故事出自柏拉圖的先祖克裏托之口,他曾按照書本,逐字逐句向晚輩們講述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75年間某日,古希臘著名政治家梭倫與一位埃及辯術士在談話中提起此事,並說是他的祖父(也叫克裏托)直接聽梭倫說起的。
失落的“天堂”到底在何方?古代和中世紀不乏饒有興趣、孜孜以求的探索者。有學者提出,該島存在於大西洋中部,現今的亞速群島、威德群島等大概是消失的“天堂”的殘留地。但也有人提出,此說源於“亞特蘭蒂斯”一詞與英語“大西洋”相近,誤導人們作出了這樣的解釋。
1882年,美國學者通過翔實的地貌、人文考證,進一步提出:古埃及和美洲大陸聯係緊密,瑪雅文明中包括有許多古埃及文化的影子,如金字塔、木乃伊等,正是由於當年有這座島的存在。自1958年有人在巴哈馬群島附近海域發現海底有各種奇怪的規則狀石砌物體,歐洲各國探險家、考古家紛紛前往探究,在海洋深處找到了據說是石牆和台階類的完整建築結構物。一時間,亞特蘭蒂斯之謎似乎就要大白於天下。但這種假說,到了20世紀60年代,很快被海洋學者所否定。他們認為,這裏隻是一片高地沉沒,是北極川溶解後各海洋水位普遍提高造成的,這顯然與柏拉圖關於災難的描述不相符——《對話集》說的是“亞特蘭蒂斯和雅典發生戰爭之後,有過洪水、地震,一天一夜便沉沒了”。
天堂位於地中海的克裏特島附近,柏拉圖所指的“海克力斯之柱”的對麵,即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以西。古希臘人稱從雅典到克裏特島的一段地方為山崖。現有的克裏特島,曾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萬商雲集,近悅遠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經曆了500年的輝煌後,意想不到的天災毀滅了一切。今天的克裏特島隻是亞特蘭蒂斯島的殘存部分。
20世紀70年代,法國學者提出疑問:若真是這樣,我們將亞特蘭蒂斯島消失的時間和考古學家確定的米諾斯文明衰落的日期相對照,就會發現,該島沉沒和梭倫和埃及辯術士談話的這段時間竟縮短了10倍,錯誤的產生莫非是古埃及文100和1000書寫時十分相近之故?誰也說不清。
柏拉圖在描述亞特蘭蒂斯的主要城市時,曾這樣說到:整個城市高高矗立於海平麵之上,朝海的斜坡十分陡峭,一直延伸到遠遠的海邊,無窮無盡……城市建在一抹平川之上,長和寬都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這十分符合歐洲大陸西部的情況。大致在大不列顛島和今天的法國西北之間的區域,原來有聯成片的大陸,突如其來的地震、洪水使其晝夜之間沉落於海。
柏拉圖的“天堂”之謎,看來還要延續下去。它的破譯有賴於科學技術的發達,有賴於水下考古、宇航攝影等先進設備來驗證人類所做過的種種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