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係統這一概念是英國科學家A·坦斯裏於1935年為證明生物圈中基本的自然單位而提出的。生態係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構成的統一的自然綜合體。水塘、腐爛的樹木、種有土豆的田野、螞蟻窩、海洋、城市都屬於生態係統。

生態係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因而,一個生態係統可以逐漸過渡到另一個生態係統。就其規模而言,人們把生態係統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微生態係統:螞蟻窩、腐爛的樹木、玻璃缸;第二組為中生態係統:湖泊、小樹林、沼澤、農場、田野。

而海洋、凍土帶、草原、戈壁和原始森林則屬第三組--大生態係統。小的生態係統被大的生態係統包容,而大的生態係統同樣又被更大的生態係統所包容。

生態係統具有複雜的構造。生態係統首先分為生物組合與非生物組合。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非生物成分有空氣、水、礦物質營養成分、光線和無生命的有機物質--腐屑。生態係統的所有成分都彼此聯係,經常共同參與活動過程。

構成生態係統的生物根據其攝食方式而分為自養和異養生物。

自養生物能夠從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中合成複合有機物。為此許多自養生物能利用太陽光線的能量。

某些種類的細菌善於利用化學鍵的能量。異養生物利用現成的有機物質來作食物。動物、蘑菇和細菌屬於異養生物。

在生態係統中自養生物被稱之為生產者,因為它們能生產食物。異養生物被分為消費性生物和還原者。消費性生物使用有機物質,而還原者則把有機物分解成普通化合物,再供生產者使用。

在攝取食物過程中生物之間聯成一個序列,它就叫食物鏈。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是沿食物鏈來完成的。在生態係統中食物鏈相互交叉構成食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