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茶道(2)(1 / 3)

此外,國外大多數學者,如美國的瓦爾希(M·Walsh)和威爾遜(A.Wilson),蘇聯的傑姆哈捷和勃列勤乃得(E.Bretschueid),法國的金奈爾(D.Genine),日本的誌村喬和橋本實等,對茶樹原產地的問題,都和我們持相同的“一元論”的論點。特別是誌村和橋本兩教授,根據其多年茶樹育種,在作細胞染色體的比較觀察的報告中,指明中國種和印度種染色體的數目都是相同的(2n=30),在細胞遺傳學上認為沒有差異。橋本實教授又在外部形態學方麵作了多次調查,從中國東部(台灣到海南島),到泰國、緬甸和印度阿薩姆等地,1980年和1983、1984年又到我國雲南、廣西,湖南四川等地,發現雖然發生了連續性的變異,但不存在區別於中國種和印度種的界限。具體的例子是,即使是印度阿薩姆地區的印度種,也有從葉形大的到葉形小的各種各樣類型。再比較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於台灣山嶽地帶的中國台灣茶,以及緬甸的撣部種茶,在形態學上全部相似。以四川、雲南為中心,從緬甸到阿薩姆,表現為大型化,正如日本向北推移逐漸趨於小型化的趨向一樣。若從野生茶的分布來看,是沿著長江、珠江、紅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親敦江、普拉馬曹特拉河各大河流分布的。這些河流的上遊全發源於雲南、四川,從而推測茶的傳播是以四川、雲南為中心的,這就是茶樹原產地在中國雲南、四川地區的根據。

再以“茶”字的字源(見本節三)以及我國茶種和茶葉向世界各地傳播的曆史(詳見本書第六講)來看,都可說明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曆史地位。雖然,在茶樹原產地問題上還有人提出一些缺乏科學依據的爭論,但茶樹最早為中國人所發現,茶葉最先為中國人從藥用變為飲用,茶樹最早為中國人由野生變為園栽,茶葉和茶種最早由中國傳播至世界各地,茶樹原產地也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則是無容置疑的。至於茶樹原產地究竟在中國西南地區的更具體的什麼地方,包括筆者在內的國內茶葉科技工作者和日本、印度、斯裏蘭卡、蘇聯等國的茶葉科技工作者,都在進行探討和研究,將逐漸得到闡明。為了引起國內外茶業界對茶樹原產地研究的重視,筆者正委托有關同誌搜集國內外有關茶樹原產地的論著和調查研究資料;彙編成冊,以供參考。

四、茶樹的形態特征

茶樹是由根、莖、葉、花、果等器官所組成,器官由多種不同的組織構成,有一定的形態結構。《茶經》在描述茶樹的形態特征時,都用了比擬的方法,說:“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並櫚,莖如丁香,根如胡桃。”樹、葉、花、實、莖,總稱為茶樹地上部;根係稱為地下部,是茶樹地下部分所有根的總體。在陸羽當時還沒有植物學的情況下,直觀地借用其它植物來描述茶樹的各種形態特征,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從茶樹形態特征去識別茶樹品種,可作為選育良種的株型指標,還可作為診斷茶樹營養的標誌。因此,了解、認識茶樹的形態特征,是茶樹栽培的基礎,也是利用和改造茶樹的科學依據。

茶樹在長期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在係統發育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形態特征。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大體上是這樣的:茶樹葉、果、花莖。

莖由種子胚芽和葉芽伸育而形成,是聯接茶樹各器官的部分,也是形成新的莖、葉,芽的部分。茶樹的莖部一般分為主幹、主軸、骨幹枝。細枝,直到新梢。主幹是區別茶樹類型的依據,分枝以下部分稱主幹,分枝以上部分稱主軸。由於主幹的特征和分枝部位的高低不同,可將茶樹樹型分為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三種。樹冠因分枝角度的不同,分為直立狀、披針狀和半披針狀三種。分枝在自然生長狀態下,有單軸分枝式和合軸分枝式兩種。枝條是生長著葉子的莖,初期尚未木質化的枝條,稱為新梢或嫩梢。新梢柔軟,莖綠色,生有茸毛。

葉葉是莖尖的葉原基發育而來的,是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種茶的收獲對象。葉形有卵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倒卵形、圓形、披針形等。葉麵有光晴、粗糙、平滑之分,葉表麵通常有不同程度的隆起。葉質有厚薄、軟硬之分。葉尖形狀有長短、尖鈍之分,分銳尖、鈍尖、漸尖、圓尖等種。葉緣有鋸齒,一般有16—32對;鋸齒上有腺細胞,老葉脫落後留下褐色疤痕,葉脈網狀,側脈伸展至葉緣三分之二處向上彎曲呈弧形並與上方側脈相連。葉片在莖上的著生狀態分上斜、水平、下垂三種。葉片的大小以葉麵積表示或以葉長乘葉寬表示。通常計算葉麵積的簡便方法是葉長×葉寬×0.7(係數),以平方厘米表示。茶樹品種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即以曲為依據。麵積在28—50平方厘米之間或長為10—14厘米×寬4—5厘米,稱大葉類;麵積在15—28平方厘米之間或長7—10厘米×寬3—4厘米稱中葉類,麵積在15平方厘米以下或長7厘米以下×寬3厘米以下,稱小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