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黃儒《品茶要錄》對餅茶的壓榨程度曾有所說明,但黃儒說的是建茶,與陸羽時代的餅茶有所不同。他說:“如鴻漸(指陸羽)所論,蒸筍並葉,畏流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從現在看來,茶味以厚而甘為好,黃儒為什麼要“惟欲去膏(汁液)”,他自己在同書中已作了回答“試時……其味帶苦者,漬膏之病也”。漬膏即不去膏。
六、幹燥工具
餅茶成型以後,含水量還很高,現在的蒸壓茶,出模時一般水分含量在15%以上,但餅茶以鮮葉蒸壓,水分當比現在的以原料茶蒸壓的高得多。在上述列茶攤晾定型過程中,餅茶已進行自然幹燥,所以,餅茶的幹燥過程,實際上開始於定型階段。
餅茶在定型中,水分含量逐漸降低,其降低幅度則與定型時間的長短和大氣濕度的高低有很大關係,定型以後即須進行人工幹燥——烘焙。但餅茶與現在的緊壓茶不同,須用“綮”穿孔,用“樸”串起來,使其解開便於搬運。然後另串在“貫”上,放在“焙”上的“棚”上烘焙,至幹燥適度為止。
餅茶的幹燥工具,除上述的芘莉外,包括下列五種。穿茶工具:棨(錐刀);穿茶及解茶工具:樸(鞭);烘茶工具:焙、貫、棚(棧)。綮的用途非常簡單,就是用它在餅茶的中心打一個孔眼。樸的用途是“穿茶解茶也”,“穿”是為了解,解就是解開和解送。“樸”或“鞭”以竹為之,這與“削竹為之”的“貫”不同。前者是軟性的小竹,不用削;後者是硬性的大竹,所以要削。選用小竹串茶,是為了避免粘結,便於運送,也是為了使造型美觀,這是很明顯的。
烘茶工具,主要是焙。焙的設計:“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焙上置木製的棚,兩層,高一尺。把串在貫上的餅茶,擱在棚上分層烘焙。貫長二尺五寸,與焙的闊度相同。棚“構於焙上”,其長、闊度應與焙相同。焙的方法是:“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這樣的焙,麵積不小,焙坑的深度達四尺之多(“鑿地深二尺”,短牆高二尺)。如果象皮日休所說的“鑿彼碧岩下”(見《茶焙》詩),那末,這種設計是不經濟實用的。《茶經》可能是記實,問題在於《茶經》沒有說明烘焙的時間要多長,烘焙的溫度如何掌握,用的是什麼燃料,這也就使後人無法詳細了解唐代餅茶的烘焙工藝了。
至於“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可以理解為烘茶溫度要先高後低,即經自然幹燥後的餅茶,初上烘時,擱在棚的下層,烘到幹了,就移升到上層。
茶葉的幹燥程度常以噙水量來測算。現在的葉、碎、片、末茶,一般要求出廠時的水分在5%左右,這樣,在較好的包裝條件下,才能保證成品茶不致變質。《二之具》對幹燥工具的敘述中,用“全幹,升上柵”。五個字,對後人是有啟發的。所謂“全幹”,不是百分之百的脫水,下仍然含著一定的結合水分,“全幹”是指觸覺上感到完全幹燥了,至於具體的“全幹”,因茶類而有不同,不能定出一個適用於各類茶葉的統一的標準來。顯然“全幹”的茶葉,對確保質量是有利的。
七、計數和封藏工具
在餅茶製造的“七經目”中,最後的兩道工序是“穿”和“封”,也就是計數後封藏。餅茶怎樣計數?在十九具中的“穿”,就是計數單位。
這裏的“穿”,不同於穿茶工具的穿,不是動詞,而是量詞。餅茶的穿,因地而異。
兩地穿的單位重量,相差懸殊,《茶經》沒有加以說明。這有三種可能:一是江東是用以零售的穿,峽中是用以批發的穿;二是江東的茶細嫩,峽中的茶粗老;三是江東是短途運輸,峽中是長途運輸。或者還有其他的原因,則有侍查考了。
《茶經》對穿字作了詳細的說明,說穿字過去作為釵釧的釧,或作貫串。現在已不是這樣,它同“磨、扇、彈、鎖、縫”五字一樣,寫在文講裏是平聲,讀起來則用去聲來表達意義。其實,“穿”同“串”沒有什麼區別,用串作餅茶的計數單位是很普遍的。如唐德宗時韓擁在《為田神王謝茶表》一文中說:“中使至,伏奉手詔,兼賜臣茶一千五百串,令臣分給將士以下……”又《舊唐書·陸贄傳》中說:“刺史張鎰有時名……遺贄錢百萬……贄不納,唯受新茶一串。”後於陸羽的薛能在《謝劉相公寄天柱茶》詩中說:“兩串春團敵夜光,名題天柱印維揚。”說明串字用得很廣,而穿字倒用得很少。
穿作為一種工具,是繩索一類的東西,要有堅韌耐用的性能,各地均可就地取材,所以江東、淮南用竹篾結成篾索,峽中則用穀樹皮搓成條索,在其他地方也可能用其他的材料做成繩索應用。
育既是一種成品茶的複烘工具,也是一種封藏工具。育的設計,類似一隻烘箱,以木作框,以竹編牆,外裱以紙,旁有一門,內分兩層,下層放火盆,上層放餅茶。用微弱無焰的火烘茶,這是一種低溫長烘用以防潮的方法。《茶經》中沒有提到餅茶的包裝而隻講用育防潮的方法,這說明早在唐代對於成品茶的防潮防黴就很重視。
到了宋代,對茶的貯藏,特別是對貢茶的貯藏和包裝更加重視,有用翦葉封裹,每隔二三天放在焙中用相當於體溫的溫度烘茶的(見蔡襄《茶錄》),有以用久的竹、漆器緘藏,陰潤,勿開的(見趙估《大觀茶論》),有“圈以箬葉,內以黃鬥,盛以花箱,護以重篚,花箱內外,又有黃羅冪之”的(見趙汝礪《北苑別錄》)。茶葉有極強的吸附性,在貯藏運輸過程中極易吸收水分和沾染異氣味,現在已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