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歲多暖,則先驚蟄十日即芽;歲多寒,則後驚蟄五日始發。先芽者氣味俱不佳,惟過驚蟄者最為第一。民間常以驚蟄為候,諸焙後北苑者半月,去遠則益晚。”
此外,黃儒《品茶要錄》、趙汝礪《北苑別錄》、趙估《大觀茶論》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也都說采茶在驚蟄前後。這些文講(也包括《東溪試茶錄》)所記述的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建茶或北苑貢茶,由於產地氣候較暖,所以開采時間就比其他地方為早。
關於開采的時間,在北宋以後的史料中,說法不盡相同。如南宋王現國在《學林》中說:“茶之佳品,摘造在社前”。“社前”指的是立春後的與茶葉品質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在元明時期已開始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采之宜早”(見元王楨《農書》卷十《百穀譜》),一種認為“貴及其時”(見明張源《茶錄》)。
談到采摘秋茶的,最早的當推晉·杜育的《荈賦》:
“靈山惟嶽,奇產所鍾……厥生舜草,彌穀被岡……月惟初秋……是采是求。”
不過,杜育所說的“初秋”所采的茶,可能是野生茶,至於在史料中記述秋茶可采的,則在明代以後。如明·許次紓《茶疏》說:
“往日無有於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稍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澀苦,止堪作下食,且傷秋摘佳產,戒之。”
又據明·陳繼儒《太平清活》說:
“吳人於十月采小春茶,此時不獨逗漏花枝;而尤喜日光晴暖,從此蹉過,霜淒雁凍,不複可堪矣。”
清陸廷燦《續茶經》引王草堂《茶說》(王草堂名複禮,清初人,《茶說》成書的時間,在1717年以前)也說:
“武夷茶自穀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約隔二旬複采,謂之二春,又隔又采,謂之三春。頭春葉粗,味濃;二春、三春葉漸細,味漸薄,且帶苦矣。夏末秋初又棗一次,名為秋露,香更濃,味亦佳,但為來年計,惜之,不能多采耳。”
從上麵所引的有關一些茶區的史料,可見在南宋以前,各地的茶葉采摘,一般隻限於春夏季的所謂“春茶”或“頭茶”(采摘野生茶的除外),明代以後,采茶季節才逐漸延長,不但有所謂頭春、二春、三春等春、夏茶,而且也有采摘秋茶的了。同時,在元明時期,還認識到:采摘期的早遲,對茶葉品質的優次,是密切相關的。
所謂采摘季節或采摘期,一是指茶葉的生產季節,即自開采時起到封園時止的整個采茶時期;二是指掌握新梢的萌發程度,適時地進行采摘。
我國茶區遼闊,氣候條件不一,茶產種類又多,由於各地茶園管理和采製方法的不同,茶葉采摘時期差異很大。如我國最南部的海南島地區,茶樹全年都在萌芽,一年可以采摘十個月以上;長江以南,一年可采8個月;長江以北,每年隻能采5—6個月。
我國大部分茶區,對采摘時期,一般分春、夏、秋三季(南部茶區有的分四季或分輪次)。清明到立夏為春茶季節;小滿到夏至為夏茶季節;大暑到寒露為秋茶季節。每季采摘的遲早和采期的長短,大部分受氣溫和雨量的製約。春季主要是看氣溫,夏、秋季主要是看雨水。
茶季開始時,必須嚴格掌握采摘時期。當茶樹上有10%—15%的新梢符合采摘標準時,即須采摘。幾乎所有茶區都流傳著這樁的諺語:“茶樹是個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特別是在雨水多、氣溫高的季節,芽葉很容易長大變老,所以有所謂“茶到立夏一夜粗”的說法。
過去,許多茶區隻采春、夏兩季,不采秋茶。這在茶園管理粗放的條件下,當然不能充分發揮茶樹的生產潛力。現在在改善和加強茶園的肥培管理的基礎上,已重視秋茶采摘,秋茶產量幾占全年總產量的20%左右,有的地區還占30%以上,秋茶質量一般比夏茶還好。
綜上所述,我國茶葉的采摘時期,依據茶葉生產的長期實踐來看,陸羽所說的“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已不適應現在的情況了。
《三之造》中所說的采摘的具體做法,可以歸納為兩條:第一,當生長在肥沃土壤裏的粗壯的芽葉的新梢長到四、五寸時,就可采摘;對生長在草木叢中的細弱的芽葉的枝梢,有萌發三枝、四枝、五枝的,可以選擇當中的枝梢長得秀長挺拔的采摘;這是從土壤條件說明對茶樹新梢伸長程度的相互關係,提出了以新梢長度、長勢作為適度采摘的標準。在茶園土壤肥沃、茶樹生長勢旺盛的情況下,當新梢伸長到四、五寸時,即采摘下來。這時,新梢已充分成熟,對茶葉品質不利的成分如纖維素等的含量雖然有所增加,至有利於品質的咖啡堿、兒茶素的含量有所減少,但由於餅茶在製造中要搗爛,飲用時要煎煮,仍能把梗子和葉片中所含的成分充分煎煮出來,因此,這種采摘標準是適合當時餅茶要求的。另外,對生長在土壤瘠薄、草木叢中的茶樹所發出的芽葉的枝梢,因枝梢有強弱,發芽有先後,根據主枝和頂芽先發的特性,選擇當中的強壯枝梢采摘,可做到先達標準的先采,未達標準的留後采,這對茶樹的生育和提高茶葉的產量與質量都是有利的。第二,下雨天不采,晴天有雲也不采,在天氣晴朗有露的早晨才采摘。這是從製茶的原料要求和當時生產條件,說明采摘時間與茶葉品質的相互關係。但“晴有雲不采”,現在看來,這種要求已超過了實際可能;“淩露采焉”的露水葉,現在都認為質量並不好。《茶經》之所以這樣提,可能是當時蒸青殺青對鮮葉附著水分的控製,不像後來炒青殺青要求得那樣嚴格,時代不同,提法不同,這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