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燥采用烘幹機,分毛火、攤涼、足火三個步驟。毛火采用高溫快烘,以減少不利於品質的變化;足火采用低溫慢烘,促進香味的發展。烘幹時間,一般毛火時間短,足火應適當延長。攤葉厚度,一般掌握毛火薄攤,足火厚攤;嫩葉薄攤,老葉厚攤,碎葉薄攤,條狀粗葉厚攤。
幹燥程度的掌握,毛火茶以手握茶略有刺手感覺,茶梗折而不斷為適度;足火茶達到足幹,茶梗一折即斷,葉子手撚即成粉末為適度。為保持品質,必須提高毛茶幹度,並嚴格控製毛茶水分含量在6%上下。還應改善包裝,貯運條件,以嚴防茶葉受潮變質。
工夫紅茶的精製,主要是通過篩分、切細、風選、揀剔、拚配、均雄、複火、裝箱等作業。在整形過程中,紅毛茶一般采用“四路”篩分的做法。通過篩分的作業機以及配置適當大小孔眼的篩網,把紅毛茶分為本身、長身、圓身、輕身四種類型。再對這四種類型品質優次不同的茶葉分別進行加工,以達到分路取料的目的。本身茶是直接從毛茶篩分中篩下的茶葉;長身茶是提取過本身茶的毛茶頭子,經過切斷所篩出來的長形茶葉;圓身茶是經過二、三次切後的粗大頭子,再經反複切斷篩分出的粗禿的茶葉;輕身茶是以上各種茶經風選機扇出的輕質茶。
通過篩分整形,劃清品級規格,製成為各級工夫紅茶。
2.紅細茶
目前世界各產茶國家,除我國還保持生產一定數量的工夫紅茶外,基本上已都在製作紅細茶。由於國外消費者飲用習慣的變化,要求食品飲料簡單、速溶、便於衝泡,適合加奶、加糖飲用,而紅細茶既能快速泡出汁液;又具有濃強鮮爽的滋味和紅亮的湯色,正符合這種要求,因而成為當前國際市場銷量最大、銷路最廣的世界性的商品茶。
我國紅細茶的生產,以台灣省為最早。由於擴大出口的需要,1957年,開始了在湖南用條形紅毛茶進行軋製紅細茶的試驗,1964年又正式以鮮葉試製紅細茶,1974年,在確定了紅細茶發展方針後,各省區經過努力,在產量、質量和工藝技術以及機具沒備等方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並已建立起自己的紅細茶的工藝和設備係統。
紅細茶的初製,與工夫紅茶基本相同,但各個工序的技術處理也有其不同之處。
(1)萎凋萎凋方法與工夫紅茶的大體相同,但在萎凋程度的掌握上有所差別。根據我國各地的實踐經驗,以適度輕萎凋為好,這樣能提高鮮強度。根據茶樹品種和揉切機具的不同,萎凋程度也應有所不同。一般是大葉種萎凋輕些,小葉種以適度萎凋為好;采用轉子機揉切法的,萎凋程度應掌握重些,用錘擊機揉切法的,則萎惆程度要輕些。對不同製茶季節和鮮葉老嫩的萎凋程度的掌握是:春茶宜重,夏、秋茶宜輕;嫩葉宜重,老葉宜輕。萎凋時間不宜過短;萎凋溫度不宜過高。
目前,我國紅細茶采用L.T.P.工藝技術的經驗是:利用萎凋槽萎凋,適宜用薄攤自然萎調和鼓冷風萎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萎凋葉含水分以70%士2為宜,嫩度好的原料或陰雨天濕度大,可減至68%,反之可增至72%。萎凋時間(從鮮葉采摘離樹起計算)控製在15小時左右(12—16小時,不超過20小時),但主要應以萎凋葉含水量的多少進行掌握。陰雨天濕度大,溫度低,需加溫萎凋時,風溫不超過30℃。
(2)揉切揉切是紅細茶初製的重要工序。紅細茶的外形,是顆粒緊結勻齊的碎茶,體型大小分明,內質具有強、濃、鮮、香的特點,所以,在揉切工序上高效、強烈、快速、細碎率高,使體型細小,是紅細茶初製上的關鍵,這也是與工夫紅茶初製有顯著區別的一道工序。紅細茶的揉切質量,取決於揉切機具。過去我國所用的盤式揉切機和轉子機,主要缺點是搓揉力弱,揉切時間長,溫度高,濕度低,氧氣難以滲透,形成了長時間的悶揉切,使下一個工序的發酵條件趨於惡化。紅細茶的揉切機具發展很快,近已采用新式C.T.C製法(crushing壓碎,Tearing撕裂,Cruling卷緊)和L.T.P製法(LawrieTeaProcessor勞瑞茶葉加工機)。這兩種揉切機其的優點是:高效、強烈、快速,葉組織揉切強度大,破碎充分,葉溫低,通氣性好。L.T.P製法與C.T.C製法,都能強烈、快速、充分和均勻地破碎葉組織,使葉粒勻細,揉切全過程隻需幾分鍾,時間短,效率高,有利於提高產量和質量(見中國土畜產進口總公刮1982年《紅碎茶L.T.P工藝技術要點和機具配套的意見》)。目前,我國已製成自己的錘切機,這就為發展優質紅細茶的生產創造了條件。
(3)發酵要采用控溫、控濕、控氣(供給氧氣,排走二氧化碳)和控時等設備,以滿足茶葉發酵的生化要求,有利於形成更多的茶黃素,減少茶褐素,從而提高產品的鮮強濃度。萎凋葉經過揉切,多酚類和多酚氧化酶在氧氣中接觸,發酵即開始並猛烈吸氧,升溫很快。應及時降溫、增濕,使發酵葉處在適宜的溫度環境中進行控製發酵。酶活性強的雲南大葉種茶,發酵葉溫控製在20—22℃;酶活性弱的小葉種茶,葉溫控製在24—26℃。控製相對低溫,使其緩慢發酵,有利於積累較多的茶黃素和茶紅素。發酵時間的長短,應視發酵程度而定,以掌握適度偏輕為好,要防止發酵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