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茶在碾以前要炙,在碾以後則要羅(篩),經過羅,方能使茶末不致過粗。羅下的末,落在合裏,羅合就是一麵篩子和一隻底盤的組合,猶如現在的標準篩。篩框是竹製的,篩網用紗或絹,底盤則以竹節做成。這是一種很小的篩,口徑僅四寸(口徑是直徑,不是周長,現在還不清楚的是紗或絹的孔眼有多大)。根據《六之飲》中的要求,“碧粉縹塵,非末也”,又如《五之煮》中所說“產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末不是粉,所以,餅茶碾成的末,不象日本的粉茶,倒是像紅細茶的末茶——紗、絹經緯間的孔眼是相當大的。宋代的蔡襄說:“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見《茶錄》)。趙估也說:“羅欲細而麵緊,則絹不泥而常透”(見《大觀茶論》),很明顯,這裏的細字,不是說孔眼細,而是說絹的質地細,即絹的經緯線要細。
茶末要通過絹的孔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關鍵在於要餅茶烤得適度,既不能烤焦,又要把水分大量去掉,烤後的餅茶要用紙囊包起,就是要避免其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則,是一種量具,本來與碾茶無關。《茶經》說“則”是放在“合”裏的,這是為了便於取用。在陸羽時,主要用貝殼作“則”,或以銅、鐵、竹製作,貝殼可能是最合適的東西,因為使用這種量具,並不要求十分精確。對一個有飲茶習慣的人來說,一升水要用多少茶,隨手取來,大致十不離九,現在的評茶技師,都有這種經驗。所以,對於《茶經》所說的“則”,不能以量。
具體來看,則,不過是一種取茶末的工具。陸羽用了“則”的名稱,又加上“則者,量也,準也,度也”的說明,可見“則”並非當時所習用的名稱。
六、煮茶器皿與茶湯品質的關係
煮茶用具與茶湯湯質有著密切的關係。先以漉水囊為例,這是在28種煮茶和飲茶的用具中,常被人們所忽視的用具。《茶經》作者很重視水質,而且善於辨別水質。在煮水以前,要用漉水囊過濾,這可能有多種原因,如所用的水不是就地取用的(在《九之略》中,有“若瞰泉臨澗,則……漉水囊廢”之句),盛水的水方是沒有蓋的,這樣,水中就可能落入一些雜質,有必要在煮水前加以過濾。
漉水囊是唐時“禪家六物”之一。唐代僧人皎然《春夜賦得漉水囊歌送鄭明府》(見《晝上人集》卷七,四部叢刊本)中說:
“吳縑楚練何白皙,居士持來遺禪客;禪客能裁漉水囊,不用衣工秉刀尺。先師遺我或無缺,一濾一翻心敢賒”。
這說明漉水囊早就是禪家濾水的用具了。貯放漉水囊的綠油囊也是禪家用品,皎然在《因遊支硎寺寄邢端公》(見《晝上人集》卷二)詩中也有“詩題白羽扇,酒挈綠油囊”之句,綠油囊是可以盛水不會漏水的袋子。陸羽與禪家往來很密,他深知漉水囊和綠油囊的用途,所以他在茶具中用了漉水囊來過濾煮茶的水,就不是偶然的事了。但漉水囊並沒有受到後人的重視,因而在以後的茶書中,以及詩人的筆下,都沒有出現過漉水囊這一種禪家所常用的濾水用具。這是一種與飲茶衛生有關的用具。
其次是茶具與茶湯的色澤有關。現代評茶,都要用白色的瓷杯瓷碗,但陸羽卻要求用青色的瓷杯,說“青則益茶”。邢窯在唐時是很有名的,李肇《國史補》曾述及“邢白瓷甌……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陸羽則說越窯比邢窯好,《茶經》裏作了這樣的比較:
“邢瓷類銀,越瓷類玉”;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麵茶色綠”。
結論是“以邢州處(在)越州(之)上,殊為不然”。凡是白色、黃色、褐色的瓷,會使茶湯分別呈現紅色、紫色,黑色,所以“悉不宜茶”;而青色的瓷,可使茶湯呈現綠色,所以有益於茶。當時,餅茶的湯色是淡紅色的(“茶作白紅之色”),《茶經》作者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出發,綠色勝於紅色,因而選用青色的越瓷。由於陸羽的提倡,唐代詩人也紛紛作詩讚美越瓷。根據出土文物考證,唐時用一種敞口瘦底,碗身斜直的碗,到了宋代,飲茶多用茶盞,也是一種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但因“茶色白”,所以“宜黑盞”了(見蔡襄《茶錄》),《大觀茶論》也說“盞色貴青黑”。茶碗的色澤從青變到黑,有的認為與宋代的鬥茶有關,但茶色已從“白紅”演變為“白”,“白”色紛茶湯盛在青色的碗裏很難反映出“白”的特色來,需要有濃重色彩的青釉瓷碗來襯托湯色,“盞色貴青黑”的原因,就在這裏。到了明代,對茶碗瓷色的要求,又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轉變。據屠隆《考檠餘事》中記載:
“宣廟時有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瑩自如玉,河試茶色,最為要用。蔡君漠取建盞,其色紺黑,似不宜用。”
許次舒《茶疏》記有“其在今日,純白為佳”。張源《茶錄》也記有“茶甌(碗)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的話。其原因是“欲試茶色黃白,豈容青花亂之”(見高濂《遵生八箋》)。這種轉變也是茶“色白”轉變為茶“色黃白”的結果。因為明代普遍飲用與現在的炒青綠茶相似的芽茶,湯色“黃白”,已不同於末代湯色發白的用餅茶碾成的茶末。
在明代中期以後,逐漸形成用瓷茶壺或紫沙壺衝泡茶葉的風尚。據馮可賓《齊茶箋》記載:
“茶壺,窯器為上,錫次之。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耽閣,耽誤的意思)。
飲茶由直接衝泡法轉變為間接衝泡法(先在茶壺內衝泡,再將茶湯倒入茶杯),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因為後一種衝泡法有益於茶湯的香味。茶壺的色與茶湯的色沒有對比的關係,是為了調和茶壺和茶杯的色澤,也為的是獲得所謂“雅趣”。後來,茶杯的色也隨著茶壺而改變,逐漸地形成了現在多種多樣色彩的茶壺和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