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蝦蟆口水(即第四等水)、西山瀑布(即第八等水)、天台山千丈瀑布(即第十七等水),皆羽戒人勿食,食而生頸疾。其餘江水居山水上(揚子江南零水居第七),井水居江水上(觀音寺水、大明寺水分別居第十一、十二),皆與《茶經》相反,疑羽不當二說以自異……得非又新妄附益之耶……水味有美惡而已,欲舉天下之水一一而次第之者,妄說也。”歐陽修在品嚐了浮槎山水(浮搓山在宋代的廬川境內,廬州相當今安徽合肥市及六安、霍山廬江、巢縣等縣)之後,又說:
“餘嚐讀《茶經》,愛陸羽善言水……及得浮槎山水,然後益知羽為知水者。浮槎山與龍池山皆在廬州界中,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遠甚,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十。浮槎之水,棄而不錄,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則不然,其說日:山水上,江次之,井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雖簡,而於論水盡矣。”
明代徐獻忠的《水品》認為陸羽能辨別南零水質,並非張又新妄述。書中說:
“陸處士能辨近岸水非南零,非無旨也。南零洄袱淵淳,清澈重厚,臨岸故常流水耳,且混濁迥異,嚐以二器貯之自見。昔人且能辨建業城下水,況零、岸固清濁易辨,此非誕也。歐陽修《大明水記》直病之,不甚詳悟爾。”
清代《泉譜》作者湯蠹仙在《自序》中也評論歐陽修《大明水記》中的說法:
“此言似近,然予以為既有美惡,即有次第。求天下之水,則不能;食而能辨之,因而次第之,亦未為不可。不見今之嗜茶者,食天泉,或一、二年,或四、三年,或荷露梅露、雪水,皆能辨之,其理可類推也。凡嗜好,患不專不精,專精未有不能辨者也。歐陽子或不嗜茶,而但以常理度之,則過矣。”
這一場爭論,自唐至清,延續了千年之久,爭論雖無結果,但以同意陸羽具有鑒別水質的技術者為多。
要把各地的水一一加以品評,除了要有豐富的技術知識和評水經驗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評水的外界條件,如評水的環境和設備規格的一致以及對比因子的劃一等等,以盡量減少客觀上的誤差,這在陸羽那個時代要同時鑒別各地名山名川的20種水,以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即使同是一個人、一位經驗豐富的人,在不同環境和不同條件下,對20種水的鑒別,其結果也會有出入,也會排出不盡相同的次序來,這是因為感官鑒定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麵性,而客觀因素必將導致誤差的形成。
水質的好壞是有客觀標準的,它隻能由實踐來檢驗。不論陸羽評水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但他用調查研究的方法來鑒別水質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水是重要的溶劑,“南零水”和“近岸水”都是液體,它們隻能相互溶解,而水分子總是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中,依靠分子的運動,單個分子就均勻地擴散在整個液體裏,成為溶液。水溶液的各個部位,都是十分均勻的。因此,同一隻船裏裝的水不存在一半是“近岸水”,另一半是“南零水”的差別。前人用誇張的筆法,記述了陸羽鑒別南零水的故事,無非是讚揚他的評水技術高明罷了。
今將唐代以後研究水的專著,擇要介紹如下:
(1)唐·張又新《煎茶水記》(825年前後)
張又新字孔昭,深州深澤(今河北深縣)人,憲宗元和九年(814)進士第一名,曾任右補闕、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職,長於文辭。《新唐書》有傳。
此文全篇約950字。前列劉伯芻所品7水,次列陸羽所品20水。這所品的20水,據張又新說是元和九年(814)初成名時,在薦福寺得於楚僧所藏的《煮茶記》一文,文中說,係代宗時李季卿得於陸羽口授的。由此文而引起的對陸羽鑒別水質的技術的爭論,已見前。
(2)宋·葉清臣《述煮茶小品》(1040年前後)
葉清臣字道卿,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曾任兩浙轉運副使、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等職。長於為文。《宋史》有傳。
這是一篇有510字的論述煮茶用水的短文,沒有多大意義。
(3)明·田藝蘅《煮泉小品》一卷(1554年)
田藝蘅字子藝,錢塘人,所作詩為時人所稱。
全書約5000字,分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靈水、異泉、江水、井水、緒談等10目。此書議論夾雜考據,有說得合理處,但主要是文人的遊戲筆墨。
(4)明·徐獻忠《水品》二卷(1554年)
徐獻忠字伯臣,華亭(今上海鬆江縣)人,嘉靖舉人,曾官奉化知縣。
此書分上、下兩卷,全書共約6000字。上卷總論,分源、清、流、甘、寒、品、雜說等7目,下卷論述諸水,自上池水至金山寒穴泉共37目,都是品評宜於烹茶之水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此書說:有些說法,“亦自有見,然時有自相矛盾者……恐亦一時興到之言,不必盡為典要也。”(以上見萬國鼎《茶書總目提要》)六、煮和酌《五之煮》中所說的煮茶,包括燒水和煮茶兩道工序。先把水放在緮中燒開,這時,“沸如魚目,微有聲”,叫做第一沸;隨即加入適量的鹽,燒至“緣邊如湧泉連珠”,叫做第二沸;用“竹夾”在水中轉動,出現一個水渦,就用“則”量茶末,放入水渦裏,再燒一會,茶湯“騰波鼓浪”,這是第三沸。前兩沸是燒水,後一沸是煮茶。在第二沸時,要舀出一瓢水,以後在茶湯出現“勢若奔濤濺沫”的現象的時候,將這一瓢水倒進去,使沸水稍冷,停止沸騰,以孕育沫餑。這就是煮茶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