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茶道(16)(1 / 3)

同時,唐代中期以後,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的日益發展,和唐王朝當時所采取的禁酒措施以及酒價昂貴也有一定的關係。酒是很多人所喜愛的一種傳統飲料,而製作酒的原料多是糧食,飲酒的人愈多,消耗的糧食也就愈多。唐代人口,自貞觀初年(約627)至開元二十八年(740)的一百多年間,由三百萬戶累增至八百四十一萬餘戶,增長幾近兩倍,所需要的糧食自必成倍增長;而自安史之亂起,戰禍頻仍,農民破產逃亡的很多,糧食產量顯著下降。因此,肅宗在乾元元年(758),以“廩食方屈(屈,用盡的意思)”,開始在京城長安禁止賣酒,並規定,除朝廷上的祭祀燕饗外,任何人不得飲酒。代宗廣德二年(764)又規定了全國各州的賣酒戶數,此外,不論公私,一律不準賣酒。至於酒的價格,在乾元年間也比前增高(見《文獻通考·征榷考四》),所以杜甫在京城任左拾遺時(757—758),曾有“街頭酒價常苦貴”的詩句,同時,在同詩裏,杜甫還說“徑須相就飲一鬥,恰有三百青銅錢”,這就是說,一鬥酒的酒價要300文(唐代一緡為一千文,緡指成串的錢),如茶價每斤按50文計算,則一鬥酒的酒價可以購買茶葉六斤。又飲酒過多,是對人體有害的,李白嗜酒,自稱“酒中仙”,杜甫更是“嗜酒終身”(見郭沫若《李白與杜甫》),結果,李、杜二人,都年在六十左右先後死去,致死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酒的毒害。飲酒的人,顯然知道長期地過量地飲酒是能危害身體健康的。正是由於上述的這些原因,使得不少愛好飲酒的人轉向飲茶,做到了以茶代酒,從而大大地促進了飲茶風尚的傳播。

另外,由於唐代文化的發達,出現了不少傑出的文學家和詩人,他們品茶賦詩或作文成為風氣,在李白、顏真卿、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李德裕、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人的詩文中。都有關於飲茶的描述。特別是《茶經》的問世,對當時的飲茶風氣,曾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見《新唐書·陸羽傳》)“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見《封氏聞見記》)甚至宋·歐陽修還在《集古錄》中記述了“茶肆”(茶館)把陸羽當作神來祀奉的故事。實際上常伯熊的作用,顯然是被誇大了。

唐代的飲茶風尚,還遠及邊疆地區。《封氏聞見記》說:“按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於中地,流於塞外。”

在唐以後,經五代十國至宋、遼、金、元前後四百多年中,主要產茶地區逐漸向東南地區擴展。在北宋末期,川陝四路所產茶葉,甚至不及東南諸處十分之一。(見《文獻通考,征榷考五》)。其消費,自北宋以後,日益普遍。所以宋·李覯曾說:“茶非古也,源於江左,流於天下,浸淫於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貴貧賤靡不用也。”(見《盱江集》)宋代文人作詩為文讚詠茶葉的也很多,如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等都有詩文流傳,宋徽宗趙佶還寫了一本茶葉專著——《大觀茶論》。

遼、金、西夏與宋並立,前後達二百多年,宋王朝和遼、金、西夏之間,先後雖有爭戰,但茶葉貿易往來仍很頻繁,或以互贈禮品方式進行物物交換,或通過榷場(官辦的貿易場所)交換,或由商民自行交換(據範文瀾《中國通史》)。元統一全國後,戰事連續不絕,茶葉生產受到很大摧殘,茶葉貿易也受到阻礙。

明、清兩代的五百多年中,在生產地區、生產數量、生產茶類方麵發展很快,在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方麵也有很大進展,這主要是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明清時期刊行了大量的茶葉專著,足以說明當時茶葉生產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被迫開放海禁,茶葉又成為西方國家對華貿易的重要對象,因而在這一時期內,我國茶葉開始大量進入了世界市場。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後期,我國成為世界各國進口茶葉的唯一供應者,銷區遍及歐、美、亞、非、澳各洲。

如第一講所述,中國是茶葉生產的祖國。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有飲茶習慣的國家,特別是主要的茶葉消費國家所用的茶葉,都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因此,這裏有必要簡單地敘述中國茶葉、茶種、製茶法和飲茶習俗向外傳播的曆史。

自漢代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38年)以後,開拓了有名的“絲綢之路”,在這“絲綢之路”上有否運過茶葉,則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在第七世紀時,即在唐代初年,長安(即今西安)已成為中外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城市,當時中原各地,飲茶已成風尚,茶葉且已成為我國西北地區兄弟民族的生活用品,因此,有人認為,茶在第七世紀已開始傳至中亞、西亞和西南亞一帶,是可信的。但直到十六世紀,才有波斯(即今伊朗)人哈奇·穆哈默德(Hajji,Mahommed)口述我國產茶情況和茶的藥用和飲用價值的文字記錄(見美尤克斯《茶葉全書》中所引《航海旅行記》第二卷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