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清同治《大邑縣誌》(1868年)引毛文錫《茶譜》說:
“邛州之臨邛、臨溪、思安,有早春、火前、火後、嫩綠等上、中、下茶。”
南宋的魏了翁,還著有《邛州先茶記》,這就說明直到南宋邛州還是一個名茶產地。
邛州的產茶地方,明時傳有十八堡,但據民國《邛崍縣誌》(1922年)說:
“其實邛州產茶之地,何止十八堡,龍溪、川溪、雙河,三壩皆產白毫……西南北諸山,處處產茶,自春及秋,均可采擷……其名有芽茶、家茶、孟冬、銕,並有陽山、陰山之分。”
5.雅州
原雅州所屬的產茶各縣中,以滎經縣的觀音寺茶和太湖寺茶較為有名。觀音寺茶,產於滎經縣箐口驛觀音寺,清宗室果親王入藏時,曾品嚐過觀音寺茶,後來便采茶入貢,成為定例。太湖寺茶,產於滎經縣小溪壩太湖寺,清乾隆《滎經縣誌》(1745年)說:
“小溪壩……產茶極多,惟太瑚寺茶品絕佳……昔人詠之曰:品高李白仙人掌,香引盧全玉液風。”
唐代曾置有百丈縣,就是因百丈山得名的。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說:“茶出百丈山者最優。”
名山戶是唐代的名茶之一——蒙頂茶的產地。
唐宋兩代的著名詩人如白居易、孟郊、文彥博、蘇軾等都曾有詩句讚詠蒙頂茶。例如唐·白居易詩“茶中故舊是蒙山”,“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又如宋·文彥博:“露芽雲液勝醍醐”。
蒙頂茶在唐代是劍南道唯一的貢茶,據《唐誌》說:
“貢茶之邢十有六,劍南惟雅州一郡而已。”
這裏所說的雅州的貢茶,就指的是蒙頂茶。
名山在清代初年,還產有一種名茶叫做霧鍾茶。它產於過去名山縣東北三十裏的香花崖下,樹大合抱,老幹盤屈,枝葉秀茂,據傳是康熙年間所植。它之所以名為霧鍾,是由於“斟入杯中,雲霧蒙結不散”之故。但據清光緒《名山縣誌》(1892年)說:“名山茶自蒙頂而外,皆不甚佳,其味苦澀而短薄。”
6.瀘州
在第一講裏,曾引述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的記載,說明在北宋初年瀘州野生著需要攀登到樹上才能采摘芽葉的大茶樹,可以推想,這樣的大茶樹,在唐代當已存在。看來,這種“瀘茶”,是和陸羽在《一之源》中所說的“兩人合抱者”的大茶樹是一樣的。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集解”在列舉唐代名茶時,曾說:在“蜀之茶”中,有“瀘州之納溪”。納溪縣在唐代大體上相當於瀘川縣地。陸羽這裏所說的瀘州的瀘川茶,可能指的就是納溪茶。另據民國《瀘縣誌》(1938年)說:
“大南山,周數十裏,產茶最盛。”
大南山,在過去的瀘州直隸州南四十裏。
7.眉州
據清同治《嘉定府誌》(1864年)說:
“眉州洪雅、昌闔、丹棱,其茶如蒙頂……其散者,葉大而黃,味頗甘苦,亦片甲;蟬翼之次也。”
又據民國《眉山縣誌》(1923年)說:
“……西南三峰山產茶,可比蒙產,故《寰宇記》列眉州為產茶州縣。”
《寰宇記》就是上麵所說的宋代的《太平寰宇記》。
峨眉山是眉州境內的名山,峨眉白芽茶,則是四川過去的名茶。這種茶的特色是,茶味“初苦後甘”,宋陸遊有詩說,“雪芽近自蛾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雪芽就是白芽。蛾眉山的茶產,到了清代中葉,為數還很多,據清嘉慶《峨眉縣誌》(1813年)說:
“自峨山萬年寺以下,一路山地,多係茶山。”
又據清乾隆《丹棱縣誌》(1761年)說:
“茶俱產西山總岡至盤陀,蜿蜒數十裏,民家僧舍,種植成園。”
過去的丹棱縣北二十裏有石崔(音鶴he)山,山勢高峻,上多帶棱角的赤石,丹棱縣即因此而得名。
8.漢州
廣漢的趙坡茶,過去是和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頂並稱為“珍品”的,但據清代《漢州誌》的記載,說是“今州屬無產,亦不詳趙坡名”,則漢州茶產在清代已幾近絕跡了。
據民國《綿竹縣誌》(1919年)說:
“縣北馬跪寺青龍、白虎二抱茶產甚佳,其漢王場及西山所產亦多。”
(六)黔中茶區
1.思州
原思州所屬的貴州務川、印江、沼河和四川酉陽各縣,大部分都產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務川的高樹茶。據清乾隆《貴州通誌》(1741年)說:
“茶,出婺川,名高樹茶……色味頗佳。”
茶名“高樹”,則樹之高大可知。看來,這和近年在務川所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是有一定的聯係的。
2.播州
原播州所屬的貴州遵義市和遵義、桐梓各縣,無不產茶。據民國《續遵義府誌》(1936年)說:
“茶,各屬皆有。遵義金鼎山產雲霧茶……清平之香爐山,遵義之金鼎山,亦產茶,幾與陽寶山(陽寶山,在貴定縣北十裏,產雲霧茶,為‘貴州茶品之冠,歲以充貢’)產相埒。金鼎亦呼為雲霧茶,大抵皆以其高之故。兩處所六無多,頗不易得。桐梓之祖師箐產者亦然。”
播州在漢代為夜郎國地,在民國《桐梓縣誌》(1929年)中,還保留有“夜郎箐”的地名。據同《縣誌》說:
“夜郎箐頂,重雲積霧,爰有晚茗,離離可數,泡以沸湯,須臾揭顧,白氣冪缸,蒸蒸騰散,益人意思,珍比蒙山矣。”
另外,屬於原播州的今湄潭縣,其所產的湄潭眉尖茶,過去曾列為“貢品”。另據清光緒《湄潭縣誌》(1899年)說:“茶,質細味佳。”
3.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