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著裝指南(1)(1 / 3)

第一講服飾起源、演變與心理需求

服飾是裝飾人體外表的,每一件服裝是人體藝術的軟雕塑;服飾是美化生活的,每一種服飾都是人們心理的反映,生動的服飾表現,體現人們深刻的精神內涵;服飾又是時代的象征,每一個時期的服飾特點,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風貌。……今天,當你漫步街頭的時候,那些茄克衫、牛仔服、超短裙,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那飄逸灑脫、節奏明快的夏裝;那五光十色、色彩豔麗的春秋衫;那雍容華貴、典雅大方的冬裝,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衣彩靡麗、服飾明輝的景象,同我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相映成輝,與“文革”時期10億人民清一色的綠軍裝、蘭色服、灰白色調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表明了中國人民精神麵貌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革的特點。也使人們想起一個古老的問題,它被很多人提出過,並對它作過多方麵的研究,但這個問題最終又回到了心理學上來,並希望在這裏找到答案。這就是服飾起源的問題。

服飾起源發展的心理原因

其實,從原則上回答這個問題,答案並不複雜。早在1845年4月,馬克思站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立場上,針對費爾巴哈的自然主義人本觀,提出了“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科學論斷提出不久,他又同恩格斯在分析人類生存和發展條件時指出:“他們(人)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類如果“沒有需要,便沒有生產”。可見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是人類三百萬年漫長發展曆史的基本動力,也是人類服飾起源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一、人的需求和作用

人要生存,就要戰勝各種猛獸,逃避自然災害。原始人成群地居住在山洞裏,用最簡陋的石器捕捉鳥獸、構木為巢;人需要過河,發明了船與橋;人想上天,才有熱氣球、飛機、載人飛船。可以說,沒有人的發自內心的各種“需求”,便不會有任何人類的創造活動。人的需要,是人們行動的內驅力。

人的需求心理是一個流動體,永無休止地從一種需要轉向另外一種需要,人的需求心理又是一個矛盾體,各種欲求無時不在衝突、糾纏。然而它又並非一盤散沙,而是一個有機有序的係統。從需求發生的次序上看,先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爾後才有交往的需求、文化精神方麵的較高層次上的需求。高層次的需求製約調節著低層次的需求,作永無止境的運動。從生物進化角度來看,人作為自然人,由動物進化而來,但仍保留著與動物欲求形式相近的一麵。同時,人作為社會的人,即作為人類文化的哺育兒,他有著任何高等動物無法比擬的高級的心理需求。人類在服飾上的欲求,從發生到發展,不斷地推動著服飾朝多功能的方向演變,就是遵循以上的需求規律,對服飾的發展產生作用的。

二、服飾起源的保護理論

在探索服飾起源的理論中,有這樣一種可稱為最古老、最為傳統的觀點,它把人的生存需要作為基本出發點,認為在人類還處在原始落後的狀態時,為了抵禦寒冷,避雨遮陽或者驅趕蚊蠅幹擾,將樹葉、植物纖維和剝下的動物毛皮,覆蓋在身上而出現了人類最初的衣服。例如,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K.鄧拉普教授就認為:原始人身上掛了獸皮做成的條帶、動物尾巴、貝殼等類似的裝飾物,隨著人的行動而擺動,充當驅趕蒼蠅的東西。同時,穿著者又沒有熱的感覺。

服裝起源於人需要保護自己的理論觀點,近年來受到了挑戰,主要來自於人類學家的一些研究成果。人類學家通過對一些原始部落和土著族研究發現,當把一塊紅布遞給土著人時,他們將布撕成許多小條,裹在凍僵的身體上的主要目的似乎是為了裝飾而不是禦寒。在澳大利亞,一些土著族男女在早期根本不穿什麼,後來當他們開始把一些毛皮披在身上時,每當下雨,他們寧可忍受寒冷,在風雨中哆嗦,也要把身上的動物毛皮取下來保存起來。

三、服飾起源的裝飾理論

心理學家參與一些實驗開始了這類問題的研究,其中的一項試驗為:實驗主試人把一些彩色布條和有顏色的絲帶扔給猴子,猴子接過布條和絲帶便隨意繞在身上,開始興高采烈地歡蹦跳躍,這種愉快心情的滿足似乎與保護功能沒有關係。心理學家柯勒教授指出,一樣東西掛在身體周圍,廣義的作用是裝飾。猴子身上掛著一樣東西快步跳躍,看來不僅僅好玩,而且也使它快樂。柯勒讚同服飾起源於人類需要裝飾,需要遮羞,到了成年又以此去吸引異性的所謂裝飾理論。

服飾起源理論上的這一種觀點,是服飾的裝飾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服飾起源的根本原因是在於人們需要裝飾打扮,需要用服飾來遮羞或吸引異性。

《聖經》中的傳說,反映了人類的這種願望。亞當和夏娃原來都全身裸露,他們沒有羞恥感,也不會感到有什麼難為情。一天,他們吃下了禁果,犯下了罪,一睜眼才看清了光身子的窘相。於是以樹葉做成自己的圍裙,遮蓋最難堪的部位,從此便創下了人類的服飾衣著。在歐洲中世紀,這成為教會道德教育的一項內容,規定人在絕非必要時決不赤身露體,不然就是不道德的,是有失體麵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