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產方式和生產力還十分落後的原始人來說,勇敢和力量不僅是生存的條件,而且是財富的源泉。他們裝飾個人,是為了表現自己,表現自身的肉體和肌肉的力量。起初用從泥土或野生植物果汁中取得顏料塗身、塗牙、染指甲,過渡到永久性裝飾的紋身、紋麵,進而發展為用獵物裝飾和美化自身。誰捕獲的獵物愈多,誰的裝飾品也多。裝飾品開始具備了它的社會功能,裝飾品的多少便變成了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顯示裝飾品,無非是要顯示主人的力量、勇敢和高超的狩獵技藝,滿足企求他人的讚許和尊敬方麵的需要。
於乃昌撰寫的珞巴族風情《巫術·服飾·心靈美》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當走進珞巴村寨,不僅在人們的身上看到了各種獵獲物的牙齒、皮革、骨片,而且在珞巴木屋、竹樓的門前、簷下,可以看到一排排野獸的頭骨和蹄甲。”據珞巴族傳說,最初,人們打到獵物,是把獸頭掛在胸前,到各村寨遊行示威,誇示自己的勇猛、威力和取得的勝利。但這種方式實在不便,才取其輕小的牙齒、骨片做成裝飾品,而把重量較大的獸頭、蹄甲之類懸於門前簷下。人類以自己創造的方式裝飾自己,力求最大限度地表現自身,以博得人們的稱讚和尊敬。而服飾從它的開始時起,就充當了這種表演的成功角色。
(二)表現門第,滿足虛榮
古代的埃及,當平民的服裝還隻能是一根帶子和一條圍裙時,貴族就在腰帶和圍裙上繡花,以顯示自己的高貴。在中世紀歐洲國家,王後和公主的麵紗一直拖到腳,而平民女子的麵紗隻能到腰部。在19世紀,婦女拖裙的長度用來表示門第的高低,王後的拖裙長達15.5米,公主9.1米,王妃6.4米,公爵夫人則隻能到3.6米。
以現代意識審視服飾演變過程中的這段曆史發現,人們為了滿足心理上的虛榮感,幾乎到了可笑的地步。在17世紀的英國,婦女高低木底鞋的高度,表示穿著者的社會地位,不得不使一部分婦女兩邊有人攙扶,才能保持身體平衡站立起來。當流行以短褲的大小顯示自己的身份時,居然“有一個男子可以從他肥大的短褲裏取出他的床和桌子。”
(三)反映年齡,表示婚嫁
有人說青年是服飾的寵兒,這話一點不假,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就注意起自己的服飾打扮,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尤其到了青春期,可以說是人生最講究打扮穿著的時期,不管男女都要盡自己所能,挑選最滿意的服飾。世界上許多民族服裝從式樣到穿著方式,一直沿用著區別婚嫁狀況的明確標誌。外人一看就知道對方的年齡和婚姻狀況。
中國西雙版納哈尼族(鳩為支、吉座支①)姑娘,從開始進入青年初期年齡到舉行結婚儀式,日常的裝束要作多次變動。15歲時,姑娘係上圍襟,圍襟由兩片組成,繡有特殊的花紋,到了16、17歲,換下以前戴的圓帽,改為被稱作“歐丘”的帽子,帽上有銀牌,表示發育成熟,可以接受青年男子求愛;到了18歲,改戴一種叫做“歐昌”的帽子,帽子後麵掛有銀滄,明確表示,男子可以娶她為妻。
哈薩克族少女戴馬皮製成的圓形小帽,平平的帽頂上插一撮貓頭鷹羽毛,胸佩珠串;已婚少婦則蒙白頭巾,一般遮住頭、肩及腰部。
在日本,姑娘是否結過婚一看她穿的和服款式,就能知道個大概。未婚姑娘一般穿寬袖外服和紅領襯衣,梳缽體狀發型;已婚婦女穿緊袖外服和素色襯衣,梳圓形發髻。
希臘馬其頓地區,穿紫色花邊緊身上衣的是少女。穿白色花邊上衣的一般是已婚少婦。如果看見穿淡紫色花邊上衣的女人,則可能是一個寡婦。
(四)吸引客人,增進交往
增進友誼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根本目的。在進入信息社會以後,以增進友誼、互通信息為目的的交往活動空前活躍,隨之興起的旅遊業給服飾生產帶來了空前繁榮的前景。
一方麵,世界不同國家的服飾在此得到了交流。服裝商很會利用人們對新穎商品的特殊注意力,以及他們那種以洋為榮、先睹為快的心情,將別國的服裝,尤其是那些有聲望的名牌貨大量傾銷到另一個國家去。偏愛甚至盲目崇拜進口洋貨,看來是有它深刻的社會原因和心理原因的。這種事在中國有,在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也屬常事。美國婦女以用一條法國短大衣上的絲帶為榮,成千上萬的婦女搶購後將它縫到自己國產的短外套上,表示自己大衣的“洋味”;1902年美國人正在搶購巴拿馬草帽,而巴拿馬人卻喜歡美國的草帽、中國是服裝鞋帽的出口大國,近幾年偏偏有人隻熱衷購買進口時裝,對自己能否承受經濟負擔則全然不顧。
另一方麵,交流和友好往來促進了服務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反映在服飾上,各種具有職業特色的服裝,為了吸引客人而設計的服飾,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商店、餐廳、賓館和機場,令人耳目一新。一家中西合壁的餐廳,在西餐廳裏,服務員身著白色西裝,係著紅色領帶,彬彬有禮、氣度不凡;在中餐廳裏,則紅色旗袍在清一色的中式陳設中大放異彩。這樣的場麵無疑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