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送禮場合是退休歡送會、告別單身派對,大多的與會賓客便會期望看到禮物開封。當眾逐件開封,並逐件評論,能增添歡娛氣氛,人人均可分享受禮的喜悅。不過,假使是像正式婚禮、研究所結業慶典等較正式或神聖的場麵,禮物通常會等到曲終人散後再開啟。
表達謝意
向人道謝時。焦點要擺在對方身上,自己位居其後,避免說“哎呀,你不該這麼做”這種話。每回都記得要提到禮物本身,特別是當你同時收到多項禮物時尤應如此。送禮人很在意這一點,喜歡知道你注意到他那份特別為你挑選的禮物。下麵是幾句簡短的謝辭,讀者可引以為例:
“你選的這樣禮物,我早就想要了,可是又絕不會上街去買給自己。你真買到我心坎裏了,謝謝你!”
“你從哪裏找到這個小玩意兒的?你想得真周到呀!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拆郵件的苦工就輕而易舉了,謝謝你!”
寫謝函時,口氣聽起來也要像當麵道謝一般。內容應簡短扼要,時間上下可拖延,一收到禮物就要盡快送出去。
如果你同時收到許多樣禮物,你也必須抽時間盡快回複,而且每一件禮物都該分開親自致謝。如果是結婚賀禮則另當別淪,送禮人心裏應該很清楚,你們雙雙度蜜月去了,所以不會期待你們在度完蜜月之前致謝。
企業世界的時鍾運轉得似乎比他處快上一倍,細處周到用心,展現風度和善意,常會留下悠久深遠的印象。
有時,也許你處處為人設想,但是對方卻不識好歹,渾然不覺。不通人情世故的是他們,並不是你。千萬別采取“隨波逐流”的作法,你要做的是“正確的事”。
第九講介紹
你是誰?
我又是誰呢?
讓我們找出答案,讓雙方都有機會出出風頭,畢竟大夥都處身於商業界,而人要在商業界立足,要訣端係於能否建立寬廣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徑自發展出一套記憶人名的辦法,你會發現介紹引見這套工作做起來根本是小事一樁。當然,有時候你得擔起介紹人這項重任,而雙方對你來說都是素昧平生,有些時候,盡管你拚命背誦,到頭來還是忘了一兩個名字。無論你如何忐忑悸懼,不可因此就對介紹引見退避三舍。
如果你以自信、微笑和積極的態度對人,通常大家都會助你一臂之力。除此之外,你幫助業界人士認識彼此,也等於是在展現你高度的商業禮儀。尤其你是代表地主公司之際,竟然容許某位與會人士受到冷落,乏人理睬,那豈不是失禮至極的舉動。你要把客人引介入圈子裏來。
即使你的公司並非主辦單位,你仍應亟力製造融洽的氣氛,讓人心頭舒坦。這決非越俎代庖,雀巢鳩占,因為你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名有潛力的未來顧客、客戶或同業孤零零地獨立一角,茫然若失。若是換到你自己孤立一角的時候,要積極地溶人人群,打進圈內,主動介紹自己。開場白可以是:
“我是林大維,從你的名牌我知道你是李正平,真高興認識你,正平兄。”
或是“我是張小娟,你也來參加這場銷售研討會?我也是。能不能請教你尊姓大名”?
先介紹哪一位好呢
為人引見有既定程序,即使某些交際圈罔顧這些公定程序,但若能了若指掌大有裨益。依禮而行可保安然無恙,但若目睹他人未守成規,也切不可驟然評斷其逾禮失格。時代在改變,現今的商業氛圍與十年、廿年前相比,已大相徑庭。
今日社會,雙職工家庭如雨後春筍,新生代失落了某些良機,其中最遺憾者,乃為禮儀的熏陶教化。新生代終將成長,進入職場,其中重圖尋回失落家教禮儀者亦所在多有。他們報名參加輔導班,重新學習待人接物之道。其他人也在逢迎交際之中努力揣摩禮儀,隻是徑自揣摩,有時卻不知禮儀之道的定規常理。
以下是介紹同業時的四項指標:
將男士介紹給女士。“肅女士,請允許我介紹潘先生給你。”或者,“廖雅惠,允許我來介紹朱開元。”假如你與此二人均不熟識,或你相信這兩人個性看來都比較一板一眼,或者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商業場合,在介紹他們認識時,在姓名前都應附加“先生”或“女士”。至於他們是否願以本名相稱,就讓他們自己去決定好了。(譬如廖雅惠女士聽了你的介紹後,可能會對朱開元說:“請直呼我雅惠好了。”)將年紀小的介紹給年紀大的。“溫先生,我希望你能見見我的侄兒,方誌中。”如果方誌中已是一名懂事的青年,你在介紹時不妨稱他作方誌中先生。如果溫先生年長許多,或溫先生屬於主管階級,而方誌中新來乍到,或者尚未被公司雇用,溫的本名不必提及,光隻“溫先生”就夠了。事實上,你也等於在暗示侄兒留意尊卑之道。
在溫先生這方麵,被你這麼介紹過後,他會回答“溫文泰,高興認識你”,然後向方誌中伸出手來準備握手。
所謂情蘊於禮,像這種介紹方式就很顯示出對某人經驗與成就的敬重。在把一名下級主管介紹給一名高階主管時,你也可以大致沿用這種規格。
將位階低的介紹給位階高的。你在公司內為人引見時,你會這麼說:“某某(高階)主管先生,我希望介紹某某(低階)主管先生給您。”可能這名高階主管比低階主管年紀還小了一輪,但是介紹的規矩程序(誰介紹給誰)以某人的經驗與成就為準繩,而並非以行年長幼為依歸;也就是說,某人憑他的見識與成就“接見”另一名成就居次者,將他收納於自己的企業氛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