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同行之人中有精通當地語言者,或你那外國同業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或者下榻飯店與其他場所至少可通用英語,那麼,上述自助自學的方式就足以應付當前需要。不過,你能嚐試去學習對方的語言,還認真去使用它,會為生意往來挹注一股親和力。
假使你即將定期赴外地出差,或奉派駐外一段時間,你對該國語言的訴求將大有不同。你或許應該報名參加正規語言訓練班,雇用一名家教,購買全套綜合性自修聽讀課程,或者幹脆積極點,三者同時進行!
雇用翻譯
如果和你談生意的人對你的母語一竅不通,你也完全不了解對方的語言,談起話來不是雞同鴨講,就是一知半解,那麼,就需要雇用翻譯來克服語言障礙了。
請注意:即使翻譯經驗豐富,口譯技術高超,也需要充裕的準備時間。這名譯員還必須了解你和外國同業之間的關係,以及你的預期目標。
鈴木泉自1973年起就一直擔任英日文專業口譯員。據她表示,口譯的關鍵在於解讀溝通的弦外之音。
“溝通的弦外之音可以定義為由暗諷、語辭的選擇、聲調、速度、音色或停頓賦予溝通一種額外的韻味。就算是所謂的直譯好了,由於講者揀選之字彙自具繁複語義,時域架構亦兼相為用,也不可能不挾帶些許的弦外之意。舉例來說,在美國自我解嘲,在日本保持緘默,對本國人都可能構成一種明確的信息,都可以分別影射當事人的忿懣或侵略性,有時甚至函括了兩種情緒。捉摸不到弦外之音,口譯員會全然傳達不出當事人的本意。由客戶的角度來看,我們更可以從客戶與對手的相互位置和私人關係汲取到寶貴的資訊。因此,我們探索層層弦外之音,就能提供客戶最高品質的服務。”
——《口譯員的自我檢核表》
與外國客戶談生意的同時,你如果還想運用商業禮儀的技巧,就必須做相當充分的準備。本講的主旨是在刺激讀者多作思考,同時也提供豐富的資源和資訊。如今,讀者大致已對合宜的行為瞧出端倪,不妨將範圍縮小,探尋業務所需的特殊資訊。
與外國人談生意,你不再能夠全然仰賴你的人生經驗作為支柱。舉例來說,和同文同種的人們打交道時,你知道如何去解讀他們的肢體語言。但是碰上風俗習慣迥異的異邦人士,你就覺得他們的肢體語言莫測高深了。因此,有人就認為與外國客戶開會的準備是比較費神的。有位閱曆豐富的企業研討會權威常喜歡教導學員如何去達成業務目標,告誡他們要“虎虎生風地上路”,她特別強調須動員全身的精力,為目標奮鬥,做最佳表現。所以說到要和外國人談生意,焦點要放在這類會談的需求上,要“虎虎生風地上路”!
放棄文化本位主義
“自知之明”如何能讓你與外國企業家達成更成功的互動?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和你的同業都認為時間就是一項寶貴的資產,而你的外國客戶卻碰巧對時間價值持有另一種看法,他會不會覺得你這個人缺乏耐心、焦慮感高、強人所難?
你致力奠定人際關係,積極拓展業務,時時注重人我之別,遇此齟齬時分,你發揮一貫設身處地的精神。萬一漠視人我之分,仍恪守文化本位主義,與異邦人士行商,就如同逆遊行舟而無槳,簡直難上加難!
自1963年始,位於科羅拉多州波爾多市的“保德信文化交流中心”為業界提供了相當廣泛的服務,執行跨文化語言訓練計劃,客戶多為《財富》五百大企業,科目焦點遍及九十多個國家。
該中心國際服務部副總監蓋瑞·韋德斯班曾在《機動》(Mobility)雜誌寫過一篇名為(你可有文化認同感?)的文講,他建議,“自知之明”是與異文化人土共事的成功要素。
談到“直截了當”,他說道:
“別兜圈子”和“實話實說”都是大家常做的要求,可見一般人重視簡明扼要、直截了當的口語及書麵傳播方式。如果有人在溝通上迂回曲折,會招致別人的猜忌,好像是缺乏自信,或有什麼事見不得人。不過,在部分國家,行事直截了當,不喜歡拖泥帶水,卻可能被視為不夠圓融,甚至粗魯蠻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