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收藏指南(1)(1 / 3)

第一講玉器類

一、玉器品類

1.禮儀玉器

人類在采集打製石器的過程中,發現了各色“彩石”之美。按照萬物有靈觀念認為美石一——玉是山川的精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被用來作為氏族圖騰物,氏族首領的標誌和祭祀祖先、鬼神的儀禮用品。過去文物器物學著作,常根據《周禮》記載界定玉禮器六種,現依據考古學新成果,將各種禮製活動供奉和儀杖品,代表鬼神和權利,等級標誌物玉器歸納為禮製玉器。主要品種有:

(1)玉冠飾;紅山文化出土馬蹄形器(又稱箍形器),筒狀,一端削成斜口,上麵有兩個穿孔,為束發的玉冠。良渚文化出土透雕玉冠飾,造型為變體飛鳥形,扁平體。用線刻和鏤空手法雕刻神人、神獸圖案。下端磨成插榫槽口,規則地琢通五個小孔。另有三叉形冠,如山字形中間叉體略短。線雕神人紋:戴羽冠、倒梯形臉、環眼、長方大口,呲露兩列牙齒。中又有縱向通孔,可供嵌插用。唐宋時代的玉冠為盛開的蓮花形狀的圓雕,冠下有發簪貫穿,綰發束於頭頂。

(2)玉雕神祗:原始社會氏族圖騰崇拜物,神化的祖先、氏族英雄人物、首領、動物及自然神祗。如紅山文化豬龍、鎢、燕;良渚文化中透雕人獸牌飾、龍山文化中的神人麵玉人佩,商代玉羽人、人獸麵合體飾等玉雕。

(3)璧: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由研磨穀物的石環狀石器演變形成。形狀為圓形扁平體、中部挖空。圓形璧麵稱為“肉”,中心孔洞稱“好”。肉大於好者稱璧。璧的造型按古代天圓地方宇宙觀念,用以象征太陽和天宇,據《周禮》記載,為祭天的禮器。在實際應用上璧又作為權力等級的標誌,或佩戴或隨葬,同時又是社會交往中的饋贈品,信物。按類型劃分,可分拱璧、係璧兩類;拱璧為持握、供奉的禮器,包括大璧、穀璧,蒲璧。大璧直徑約20厘米,用青色玉製,圓形以與天空的色澤對應,“蒼璧禮天”,大璧是天予禮天的用器,諸侯供獻天子亦用大璧。穀璧,璧麵滿雕縱橫排列有序的飽滿穀釘,寄托對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願望。蒲璧,璧麵蒲後為瑞草,象征草木繁茂,欣欣向榮,拱璧的形製,色澤與紋飾都與禮天的禮儀有一定聯係。係璧,形製較小,一般直徑為10厘米以內。用作佩飾,係於腰部。五璧的形製和紋飾又有時代和地區特色。概括地說,新石器時代菘澤文化的玉璧形體較小,中孔與肉等同;至良渚文化時璧的形體漸大,中孔相對變小,趨於定型,此時的玉璧多為素麵,切削成形不夠精細,璧麵欠平整,有少例琢刻鳥紋,神獸麵紋。商代玉璧璧麵多光素平整,邊緣輪廓圓潤、無棱角。西周時大型玉璧多光素無紋飾;小型璧環刻精美的龍、風、鳥紋。春秋戰國時的玉璧;器形漸薄(有的徑尺大璧,厚度僅有1公分左右)立麵平直,轉角手感鋒利,通常在璧麵外緣勾徹出極細窄的弦紋;璧麵琢刻穀紋、蒲紋。戰國兩漢玉璧間或有出廓形式;內部透雕、外側邊緣加飾龍風或吉語,精致華麗。唐代玉璧流行龍戲珠及雲朵紋圖案。漢代以後,玉璧漸式微,形製紋飾多重複前代。春秋戰國時出現的璧、珩、璜等組合的“組佩”,為重要禮儀佩飾,相傳至明代。

(4)琮: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四方柱體,中心通孔。可分三種類型;A璧琮,俯視近似璧,琮體寬度大於高度,一般分兩節,四角琢飾獸麵紋,中心為貫通的圓孔。B大琮:四麵柱體.外方內圓,中心穿孔,兩端直徑有差,上大下小。多為高度大於寬度柱體,以起伏的“牙身”將柱體分若幹節。每節四麵中間為凹柱,四角有兩邊對稱的獸麵紋,以兩條橫長凸弦紋表示頭額和頭飾,其下雙圓紋示意雙目,下麵數條短粗凸弦紋象征口鼻。玉高低不一,少則三節,最多達十九節。璧琮與大琮象征天地四麵八方,中心通孔為溝通天地的天柱,裝飾祖先、神祗、神靈動物三位一體的神徽,是祭祀的祀器又是紀念祖先神祗的神器。用於祭祀和標誌氏族首領身份地位。C嘞狀琮。形如大琮唯器形小長約五厘米左右,一般分兩至四節。用於佩帶,可單佩可雙佩,一般係掛在玉項飾兩側。中原地區流行的黃琮為四麵四方體,大多無紋飾,中心孔徑較大,盛行於黃河流域地區,為祭祀禮地的禮器。商周時代黃琮多為矮柱體,四方四麵琢飾蟬紋、鳳紋、戰國玉琮飾龍首紋。漢代以後漸罕見。

(5)圭:最早出現在山東龍山文化,可能由石磷演變而來。據《周禮》記載為祭祀東方方位神的禮器,亦為等級爵位的標誌“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持信圭、伯執躬圭”。龍山文化玉圭為長方條狀,上端穿孔洞,下端磨刃,圭身兩麵琢刻神人、神獸麵和神鷹紋,反映龍山文化氏族圖騰信仰。商代玉圭,扁長條形,方首鈍刃,通體磨光,有的刻有精細紋飾或繪朱色條帶,直至東周成為圭的定形樣式。故《說文》釋圭為:“瑞玉也,上圓下方,圭以封諸侯”。漢代以後僅見於文獻記載,罕見實物。明清兩代依漢代式樣複製,皆為銳角頂、圭身細長,分素麵、穀紋、海水江崖紋飾(見定陵出土玉圭)。清代乾隆時玉圭名目繁多,均仿漢代形製。按品級和禮儀場合劃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