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收藏指南(2)(1 / 3)

(24)鳩杖:玉製手杖,杖首琢成鳩鳥形。漢代為提倡尊老敬賢。規定每年八月,地方官吏要為轄區內年滿七十歲以上的長者敬獻玉鳩杖。當時生存條件艱難,人活七十古來稀,七十歲以上即尊為有福德的壽星。傳說楚漢相爭時,劉邦曾有一次戰敗逃亡躲藏在蘆葦叢中,楚兵追來,蘆塘中的鳩鳥安詳地嗚叫不已,楚兵誤認為蘆蕩中沒有藏人便沒有搜查,使劉邦轉危為安。因而漢代推崇鳩鳥,同時鳩鳥又能知四時,春季嗚叫提醒人們適時播種,因而製鳩杖以表彰社會賢達。這種形式的玉杖首,後來作為實用裝飾物流傳至明清。

(25)香囊,懸掛室內或隨身佩帶。裝飾品兼盛放芳香藥物,散馨香氣味。多為鏤空雕刻,複合式,製作極為精巧,造型富於變化。

3.喪葬玉器:遠古的玉能通靈觀念,至漢代轉化為玉可保護屍體不腐,以便實現靈魂升天的追求。漢代不僅以玉器和其它器用作隨葬物殉葬,還有專門用於保存屍體的葬玉。主要有:

①玉衣:又稱玉匣葬具。由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多邊形,最多為長方形的玉片拚綴成與人體相同的外罩。玉衣分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鞋六部分。每部分又各有二個部件組成。每塊小玉片的四角均有供穿係的小孔。用黃金線縷綴連的稱“金縷玉衣”,為皇帝或皇帝特賜的親王、大臣死後使用。妃嬪、親王及高級官吏按等級分別使用銀線、銅線、鍍金銅縷編綴。每件玉衣所用玉片多達2000以上。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共有玉片2498片。玉衣葬始於漢武帝初年(公元二世紀中葉)至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明令禁止而廢除。傳世玉器中常有各種形狀四角有孔的玉片,即為散落的玉衣部件,過去曾被誤認為時代較晚的玉品。

②晗玉:葬玉之一。商周時代已盛行在死者舌上放晗玉珠,西周時開始將晗玉做成蟬形。古代認為蟬能變蛹鑽入土地,又能脫殼飛上樹梢。具有上天入地的本領,又有脫去皮殼重生的靈異,視為神蟲。故以蟬晗口中,希望死者能象蟬一樣獲得重生。玉蟬有兩種用法,在蟬頭琢孔眼的是供佩帶的玉飾,隻有形狀稍小,無孔眼的才是晗玉。晗玉也有半月形或者有柄圓鏡形的,稱為口塞,使用較為普遍。

③握玉:葬玉之一。在死者手中放置玉器,以示死後享有財富。商周時代玉握的形式為貝或璜形玉片。東漢初年起盛行以玉豚一對,分握兩手中。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標誌,代表生活安定和富足。玉豚造型作變形化處理為長條形四肢蜷屈伏臥狀。多用玄色玉製作。

④九竅塞:葬玉之一。填塞或遮蓋死者身體九個竅孔的玉器。古代認為將軀體九竅用玉堵塞可以防止精氣外泄,可防止屍體腐朽並能幫助靈魂升天或重生。計有;雙耳,鼻孔,口和肛門塞六件;雙目和生殖器蓋三件。眼蓋形如橢圓形杏子,常琢幾個細孔,可以縫綴在布眼罩上。耳塞與鼻塞均為圓柱形,長約2厘米左右。肛門塞亦為圓形,長約4厘米。口塞為新月形玉片,長約7.2厘米。當中晗入口中,兩端露在口外。使用九竅塞者,多為貴族,晗有口塞的,一般不再含玉蟬。

4.陳設玉器:宋代以後,隨著尚玉觀念轉化為以玉為祥瑞和珍寶,加之藝術上的複古思潮,興起以玉製作玉陳設品的風氣。元明清三代玉陳設品更為發達,主要品種有:

①紀念性雕刻:為紀念重要事件或顯示國力而製作的大型陳設觀賞玉器。如元代瀆山大玉海,清代大禹治水玉山,香山九老玉山等。

②殿堂居室陳設品:明清時代盛行在廳堂陳放玉擺件,有仿古器皿;成組連環吊件等。

③陳設實用器皿:清代盛行仿生式器皿如各種花卉、嘉果或魚、龍花插等。

④文房用具:玉硯、玉製筆杆、筆筒、玉鎮紙、玉壁擱、筆洗、硯滴、筆山等。

⑤觀賞雕刻:清代盛行以玉雕刻書畫形式的玉山子等觀賞玉。如故宮收藏的《桐蔭仕女》充分發掘玉石質地晶潤的特點,利用薄厚層次變化,雕刻出繪畫透視和光影的效果,形成立體的玉畫圖更有大量立體山水畫玉山子。

二、玉器製造工藝技法術語

玉石的質地堅硬,一般均在摩氏4—6度。銅鐵鋼等刀具的硬度均低於玉石,製作玉器無論切割,雕琢紋飾,穿孔最初都同打磨石器的工藝相同,隻能作較粗獷簡單的器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大量玉璧有圓弧狀陰痕和同心圓的磨痕。顯然是使用了旋轉性工藝,可以推知當時已將製造陶器的旋轉工具運用在製玉上。使用軸旋轉式的原始砣具。其特點是席地坐式手力製動。最初的砣頭材料為石、木竹或獸牙獸骨。先秦時代改用金屬砣頭,春秋以後出現了鐵器,砣具進一步完善。至隋唐時代進化為垂足坐式,雙足踩動踏板,以皮帶轉動帶動砣頭旋轉。這種手足並用操縱旋性琢玉工具的水凳一直沿用至清代。為什麼稱為水凳,早在采用原始砣具時,琢玉便已使用了中介物質,用金砂、柘石砂、榴石等蘸水,以增強砣頭的磨擦力。《詩經》鶴嗚即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記載,可以看出這種奇特的碾玉、琢玉工藝的悠久曆史。治玉工藝不是直接的刀具切削,雕刻,而是琢磨、拉碾,但其工藝技法習慣上仍借用雕刻工藝的名稱:如陰刻、陽刻、浮雕、圓雕等,現分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