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收藏指南(3)(1 / 3)

商周玉器多為扁平體造型,大多是先將玉料切割成板塊狀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圓形玉坯,其中規整成形的進一步加工為壁、瑗、環等,不具備深加工條件的玉坯,則割圓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為塊、璜或動物、禽鳥形玉佩。玉鳥、玉魚、玉兔等均是以塊形外緣琢刻頭顱及彎曲的背廓;內緣則依次刻琢前臉,下頜或啄、前胸腹和前後足的輪廓。雕琢虎形佩,則把塊狀玉材翻轉使用,以內廓為背部,外廓琢下頜、前撲的前爪,胸腹部、後蹬的後爪及拖卷的尾巴,於是形成昂首挺胸張牙舞爪的凶猛姿態。

王禮器壁、璜、塊等,商代有厚薄兩種形製。壁多光素平整,邊緣輪廓圓潤,無棱角。西周大型璧多平素無紋飾,小型璧琢飾精美的龍、風、鳥紋,龍風紋身加單環或重環鱗紋。商代玉鳳長尾羽內卷,周代鳳紋高冠長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頭頂。玉琮多為光素的單節柱體,以致清代末期釋名時,有“杠頭”之稱。商代早期的玉儀仗,特點是在器物邊緣琢出脊的齒牙,齒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連續排列四齒至六齒,有如後世的女兒牆垛,兼有加固和裝飾功能,商後期逐漸消失。周代玉儀仗,器形趨於細長,小型化。商代後期出現商周玉器中罕見的立體圓雕玉人,玉龍、玉象等,商代玉人麵部特征為額頭高、鼻根及眼內凹、下額上翹的“月牙臉”形,鼻、眼、嘴均寬大,厚嘴唇上翹。周代玉人麵部扁平、中分發、戴大耳環,形象誇張變形,裝飾趣味濃厚。

商周玉人、動物有禽鳥玉飾都很重視頭部眼、嘴、耳的刻劃。商代多用雙撤陽線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狀線紋方正,晚期線紋圓潤眼形細長。西周時“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長線卷勾。在動物鳥紋、魚紋中,參用菱形或橄欖形眼和雙陰線重環紋眼。

商周玉琢i藝技法特點:

琢製線紋的方式

①勾撤法:商代創用,雙刻陰線,相向斜琢形成減地凸起的陽線紋效果,周代演變為半撤,即平行的兩條線紋,一條陰線平直琢刻,另一條斜磨,形成凸起感,有“一麵坡”之稱。

②陰刻凹線。商代多用雙鉤陰線,晚期及周代多用單陰刻線。商代線紋轉折平直,周代追求流暢的曲線變化。仔細觀察所有線紋都是由斷續連接的短線組成,時出相接不準的毛刺。

鑽孔方式有單麵打孔的“馬蹄”孔和兩麵對穿的長孔,孔壁多不加修整,有的留有螺旋式旋轉的痕跡。

6.春秋戰國玉器

春秋戰國製玉重視選料,流傳下來的玉器,很少有質次或有疵傷的劣質玉材,常見的玉質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為發達,出現以璧、珩、璜等成套組合的“組佩”;玉具劍劍飾;玉帶鉤等佩飾玉和少量的玉璽及葬玉。

各諸侯國都有生產玉器的機構,琢製工藝,藝術格調各有特色。至戰國時代已形成鮮明的時代風格,其特征概括如下:

①平片狀器型,如璧、佩、璜等,器形較薄(徑尺大璧厚度1公分左右者有之)立麵平直,流行在邊緣勾勒出極細窄的凸線,手感極鋒利,器物外廓不求平齊,往往有不規則的脊齒或出廓的龍、螭紋造型。

②琢玉工藝特征:常見為陰刻線,起止痕跡明顯;創用一種粗細陰線並列的形式,粗細差距大,有的呈10:1對比,形成特殊的裝飾線紋效果。

鏤空技術純熟,發明快捷的鏤孔技法,即先將鏤空部位鑽出若幹小孔,再用絲鋸類工具將小孔連綴成線。鏤刻紋飾麵不加陰線刻,為此期透雕特點;③主要紋飾:

穀紋:穀釘密集,排列整齊。其琢刻方式為先琢刻深淺一致等齊的方格線,將格線及格內底麵找平磨光,保留格中心穀釘,再加嚴格精細打磨,穀粒圓潤飽滿。戰國以後流行出芽穀釘,即圓釘一側留出細長的螺形尾紋,又稱臥蠶紋或蝌蚪紋。

蒲紋;以交錯的斜方格線組成六角形圖案紋;

連雲紋:有圓頭連雲,如意雲頭、朵雲、勾雲頭等組成的縱橫穿插二方或四方連續的圖案;鳳鳥紋:以適合圖案出現,尾羽細長向後拖;龍和獸:軀幹細長呈S形大彎曲,口大張唇齒相對呈鉗形,下頜如鉞,尾細長鏤刻絞絲紋,眼圓鼓,外廓微呈菱形,眼角帶梢。

組合紋飾:鳳鳥獸麵組成條帶適合圖案,各裝飾帶間以弦紋、絞絲紋分隔。

人像雕刻數量不多,以裝飾手法造型,麵部五官用短陰線示意,服飾華麗、多琢S形,滴水形紋飾。

春秋戰國玉器琢刻精巧絕倫,動物造型妙趣自然,非計較工時、造價的贗製者所能追仿。宋代及明、清、民國以來都有戰國玉器的臨仿品,很少有兼達精細生動者。如戰國穀紋璧、穀釘顆粒飽滿又兼底子平淨拋光精細,贗品邯鄲學步急工近利往往不能兼擅。現代河南有仿製戰國玉器作坊,由於聘請了技藝高超的退休技師,又有印刷物提供清晰的圖樣,在器型紋飾上有一定水平,但玉質、拋光、工藝技術,特別是戰國玉中的螭虎形象,那富有生命力的氣質,贗製者絕難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