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器是古代車馬上的飾件。車是王室貴族用來作戰、狩獵的陸地交通工具,由車架、車輿、輪、軛四大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又包括若幹部件——轅、衡、軸及其飾件。車又是由馬駕馭的。為了顯示威武和保護戰馬,又於馬首或馬背等處裝飾若幹飾件——馬冠、當盧、節約、銜、鑣和銅泡等。車馬器中,苦和轄是用於車軸兩端的飾件:銜,俗稱馬嚼子;鑣與銜合用,飾於馬頰上,同銜的兩端大環相接;轂在車輪的正中,為輻所湊集貫接之物;軛是轅前用以扼製車馬之頸的物件:鑾鈴是軛或衡上的飾物:當盧是馬的首飾,飾於馬的兩眼之間;馬冠是係於馬額上的飾物:節約是馬絡頭上帶與帶相交的飾件:銅泡係為絡頭各種帶上的串飾;蓋弓帽為車傘上的飾物,轅首飾為車轅首端的飾件:軸飾為輿與輪間軸上的飾件;踵飾為車轅尾端的裝飾物,與轅首飾相對應。這些車馬器實際上都是些體積不大、造型靈巧的青銅器件,有的部件還有鏤空、鑲金、錯銀等工藝,有的鑲嵌綠鬆石,有的飾以精美的花紋。它們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頗具收藏價值。車馬器在古物市場亦有所見,一般器件售價隻在百元以上。因車馬器未被更多的藏家看重,尚屬非搶手之物,眼下正是投資購藏的良機。
青銅生產工具有用作耕田的耜,挖溝掘土用的耒,挖土、鋤草用的钁,鏟土鋤草用的鏟,用於開墾的锛,用於收割的鐮,切割工具的鋸、砍伐工具、刮削工具、挖槽打孔之具、穿孔之具銅錐、垂釣之具魚鉤等等。青銅生產工具在古物市場偶有所見,大都無銘文,價格也不高,私人購藏一些,未嚐不可。
此外,藏家若有經濟實力,還可通過拍賣會出資購買青銅爵、薰爐、燈、符節一類的文物。這類青銅器雖為小件,隻要是真品,更具保值功能。
從1992年10月舉行的北京國際拍賣會上獲知,國內外收藏家對高品位小件青銅器的競價是相當激烈的。在這次拍賣會上,一件商代銅戈以400美元起價,經買主之間競爭,投買人遂以3000美元成交。一件戰國時期青銅劍以800美元起價,經過買主十個回合的競價,最終以1萬美元成交。拍賣品中還有一件西周銅爵,估價為1.1萬至1.3萬美元。數家投買人在開拍之前已看好此物,所以拍賣會便展開競價。拍賣師以4000美元起價,旋即升至1.2萬、1.3萬、1.4萬至1.7萬:此時買主仍互不相讓,以1.9萬、2萬、2.4萬、2.5萬、2.7萬競價,最終一買主以2.8萬獲得此物。此番風雲角逐提示藏家,小件青銅器的投資潛力的確不可忽視。
七、熠熠生輝古銅鏡
鏡子古稱“鑒”或“鏡”。宋代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的名諱,曾將“鏡”字改為“照”,故銅鏡也叫“銅鑒”和“照子”。我國商周時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了“鑒”字,字形像一個蹲坐的人側麵對著盆子照臉的模樣。(孔子家語)中說:“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進一步說明了鏡的作用。
鏡,在古銅器中屬小巧古樸之品,而且又可在一個較小的空間展現出優美畫像或紛繁有序的圖形,故而頗受藏家喜愛。清乾嘉以後,金石考據學興起,文人更傾心於古鏡的收存與賞玩。江蘇太倉有一位叫徐元潤的文人,平生收集古鏡精品百餘麵,多出自漢、唐兩代。這些古鏡,有的是他用自己的東西與朋友換來的,有的是他從占董商那裏買來的。徐將其所存(少數為裏人之物)分別注明尺寸、重量、銘文和其他特征,有的還與《宣和博古圖》和《西清古鑒》相對照,加上自己的評價,著成《銅仙傳》一書。書中對“透光鏡”形成的原理、為何唐鏡呈銀白色等,均有創解。此後又出現了《藤花亭鏡譜》、《小檀欒室鏡形》、《古鏡圖錄》、《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簋齋藏鏡》、《岩窟藏鏡》等有關銅鏡的私家著述。其中,尤以梁上椿的《岩窟藏鏡》和陳介祺的《簋齋藏鏡》為好。此外,馮雲鵬與馮雲鷦合撰的《金石索》中也把銅鑒作為《金索》中之一類。
近代以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銅鏡的收藏和鑒賞已經成為一個專項。藏者中,有的在收集各種銅器的同時,兼收古鏡:有的則專收古鏡,並著力於古鏡的研究,專擅古鏡的鑒賞。天津畫家梁崎平生喜愛文房用品,兼而收藏漢鏡,平日摩挲把玩,深得其趣:藏泉家邱思達以收藏古錢為主,同時也收集古鏡,兩者相互增進,鑒賞能力益強。當年,天津女一中有一位叫陳述的先生則以收藏古鏡為主。他的古鏡大都黑漆古色,品相極好,他自己便自然成了鑒賞銅鏡的專家。解放以後,由於出土銅鏡不斷增多,在考古學家的隊伍中也湧現一批鑒賞銅鏡的專門人才。如多年鑒定文物的程長新對古鏡作過精深的研究,學有所長,並發表過專著。湖南的周世榮、浙江的王士倫,以及朱士誡、蘇健、侯鴻軍等人,均對銅鏡有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