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收藏指南(7)(1 / 3)

區分真品與仿製品還要從銅鏡的時代特征上加以分析。因為每個曆史時期的銅鏡都具有本時代所賦予的基本特征,其鏡型、鏡紋、鏡銘和工藝水平皆有差別。在仿鏡身上,既具備真品的一些特點,也擺脫不了本朝代的風格。如唐仿漢鏡大多比漢鏡厚重,有銘文的極少,銘文的內容與漢鏡也不同,鏡紐比漢鏡略小。又如宋仿漢鏡、唐鏡,仿漢多為日光鏡、昭明鏡、清白鏡和畫像鏡;仿唐多為花鳥鏡、瑞花鏡、雙風鏡和八卦鏡。不管仿得多麼細致,但骨子裏仍有明顯的宋鏡特征。宋仿鏡一般為黃銅質,胎薄質軟,紋飾模糊,鏡紐比漢唐的鏡紐要小。再如金仿漢、唐、宋鏡,雖然各類鏡型都仿,但邊緣鏨刻官府驗記的文字和畫押字樣:此外,金仿鏡一般比宋仿鏡要厚重一些,型體稍大一些。元代仿鏡甚少,隻見有仿漢代“家常富貴”連弧鏡、唐代花草鏡和宋代人物故事鏡的,但元代銅質粗糙,黑地子多,與漢、唐、宋鏡截然不同。明清的仿鏡各個種類都有。如仿戰國的四山鏡、蟠螭紋鏡,仿漢日光鏡、昭明鏡、規矩鏡、盤龍鏡、青蓋鏡,仿唐海獸葡萄鏡、花鳥鏡、十二辰鏡,仿宋人物鏡、湖州鏡等,但紋飾遠不如漢唐鏡精致,也不如宋鏡。明清時皇家造鏡雖務求精細,可是仿造的鏡子鏡緣直齊,棱角分明,缺乏生氣,鏡緣也比宋元仿鏡寬厚,有的還作黑地子,酷似黑漆古,但比黑漆古發烏。

由於中國的銅鏡各朝代的時代氣息較明顯,鑄造技藝和銅鏡的合金成分也不盡一致,隻要用心觀察,掌握其基本原則,善於比較,區分古鏡中的真品和仿製品並不是十分艱深而難以做到的事情。

十、珠光寶色宣德爐

宣德爐一般是指明代宣德年問鑄造的仿古銅爐,通常作為宮廷、廟堂、寺院和權勢人家焚香之用。宣德爐以其造型精美,鑄工精巧,加上真品傳世稀少,成為極其名貴的古董珍玩,其價值甚至與三代青銅禮器不相上下。

宣德爐的合金成分與商周青銅器不同,據說是由暹羅國進貢的風磨銅加進金銀等其它礦物精煉而成。《青銅器鑒定》一書稱宣德爐有三絕:鑄造之原料品種比其它銅器要多,除了銅之外,還有金、銀貴重材料摻入,故而爐質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宣德爐不僅質細,而且皆閃珠光寶色,因為爐料至少要4煉,至多要12煉,煉之繁,質即純細,器即明:宣德爐器表或散鎏金色,有大有小,小者呈星點狀,大者片狀,或嵌金,即將薄碎金片鑲嵌入器表,故宣德爐金光閃閃。

宣德爐給人總的感覺是“珠光寶色”,但在形狀和顏色上也有所差異。其中仿宋燒斑色是最初的顏色,蠟茶本色是宣爐製造中間階段的顏色,藏經紙色比蠟茶本色更淡一些,是宜爐製造末期的顏色。此外還有鎏金色、粟殼色、茄皮色、棠梨色等。宣爐的器形大多仿宋代《宣和博古圖》和宋代古瓷的形製,宮廷、寺宙裏擺放的主要是寶鼎、鍾、彝之類,書齋裏用來焚香的多是口徑三寸左右的乳爐及石榴足、戟耳等各種小型彝爐。清代穀應泰《博物要覽》認為:魚耳爐、鰍耳爐、乳爐、百摺彝爐、戟耳爐、天雞彝爐、方員鼎、石榴足爐、桔囊爐、香奩爐、高足押經爐,都是宣德爐中的上品觀賞器物:而角端爐、象鼻爐、獸麵爐、象頭爐、扁爐、六棱四方直角爐,漏空桶爐、竹蘆爐、馬槽爐、台幾爐、三元爐、井口爐、分襠素耳爐、太極爐,式樣較為俗氣,雖然也是宜德時鑄造的,但屬於不入流之物。

自明宣德爐成功之後,直至清乾隆年間,無時不有仿製品。其仿製之佳者,足可媲美宣器。仿製最早的是吳邦佐這個人。吳為宣德時參與鑄爐之一員,宣爐停鑄後,也照宣爐之法,雇用鑄造宣爐的工匠,自行鑄冶,故其所鑄之爐與宣爐不分上下。與吳邦佐同時仿造的還有高氏、且閑主人等,所鑄之爐亦甚佳妙。嘉靖初,有學道的仿製:萬曆、天啟間,有施念峰的仿製:還有金陵之甘文堂、蘇州之蔡家,均以仿宣而著稱。其後,吳中之徐守索、周文甫及湯子祥等,也是仿宣高手。清初巴格之仿宜亦可比宜器。《古玩指南》稱:“宣德爐綜計不過五千餘座,在當時深藏禁內,平人無從得見,幸賴仿製諸賢廣為治鑄,使社會得開眼界,仿製偉績不宜泯也。”

由於宣廟名器極其罕見,明代中、後期和清代前期的仿宣器物也堪為珍貴,價值不菲。北京征集到一件署有“大明宣德年製”的錯金索耳爐,鬲形敞口,寬沿,方唇、束頸,分檔鬲足,器表呈黑褐色,通體錯金花紋及波斯文字,口唇邊為連續回紋,束頸上有團花八朵,肩部環錯波斯紋一周,腹足部為三組單線番蓮花紋和纏枝花靈芝紋。爐外底雙圈及波斯文字,銅色淡黃。錯金文、花紋高於銅爐表麵,器底雙圈內為年款,回曆855年,相當於明景泰元年,可仿得相當逼真,雕飾絢麗,花紋纖細,是宣德爐傳統。《中國文物海外拍賣圖錄》載有幾件晚明和清初的宣爐仿品,都也十分精美。其中,明末清初的銅鎏金瑞獸紋雙耳爐,徑24.5厘米,有“雲間胡文明製”款,成交價86.25萬港元:晚明銅螭龍紋香爐,高32厘米,有“大明宣德年製”款,成交價4.4萬港元:清康熙銅四足衝耳長方香爐,有“大明宣德年製”款,成交價16.1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