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收藏指南(8)(1 / 3)

這些用以製作貨幣的材料,有的就用它的原始形態充當貨幣,有的製造出各種各樣的貨幣形狀。僅銅質的就有鏟形、刀形、圓形圓孔、圓形方孔、圓形無孔、長方形,近似橢圓形等。金銀貨幣的形狀更多,有原始形態,不規則小方印的爰金、小圓印盧金、圓餅金、麟趾金、馬蹄金、長方條金(俗稱之為大、小黃魚)等。銀質的有貝形、布形、銀錠、元寶、錁子、線板、紡錘及廠條、銀元等形以及鑄成各式各樣的金銀首飾、器皿、用具等等。都可充當一般等價物。

五、貨幣的專用名稱

中國古代貨幣種類繁多,單銅錢來說,就因形製不一,大小不同,稱謂也有多種,再加上以前流傳下來的一些俗稱,使銅錢的名稱更加複雜。為了使初學者能更好地了解銅錢,在這裏主要介紹一些銅錢的名稱及有關錢幣的基本常識。

(一)銅錢各部位名稱:

圓錢:錢的表麵稱為麵,後麵稱為背,亦稱幕。中心孔稱穿,亦稱好,或稱函。穿孔大的稱廣穿,小的稱狹穿。方形為方穿,圓形為圓穿。

錢身上輪廓文字以外的部分稱肉。

錢背肉部分稱幕內。

錢四周凸出錢麵部分稱輪,又稱外輪,外廓、外緣、肉郭。外輪有二重者為重輪。錢文連接於外輪者稱連輪。錢文不連接外輪而隔離者為隔輪。錢剪去外輪者為剪邊。輪廓之外緣有極細而凸起的線條者稱璿邊。外廓寬者稱闊緣,外廓狹者為狹緣或細緣。

圓錢方孔四周凸出錢麵的部分稱內廓、好廓、函廓。內郭有二重者稱重廓。內廓比外廓低者稱陰廓。錢文連接於內廓的稱接廓,錢文近於內廓而不連接者稱寄廓。

布幣:幣的上端稱首,有空首,平首。

幣的兩側稱肩,有平肩、聳肩、斜肩。

幣的下端稱足,有尖足、方足、圓足。

刀幣:幣的頂端稱首,有尖首、針首、截首。接下來是刀身(刀化的主體部分)、刀柄(刀形的把手部分)、刀環(刀化最下端的圓環)、刀背(刀形背部)。

(二)銅錢的基本常識:

1.正用錢的稱謂

作為正式通貨的錢幣為正用錢。

新出土的或堆積成塊紅綠鏽斑非常鮮明的稱為生坑。古錢出土已久,其紅綠鏽已被除去,或出土古錢不堆積成塊,紅綠鏽不明顯的稱熟坑。生坑錢錢表有銀色點或有水銀光澤的,稱水銀古。曆代流傳的古錢經長時間使用後,其表麵呈現黑色發光的,稱傳世古也稱黑漆古。

曆代錢幣學者所重視的名聲極大的珍罕錢幣稱大名譽品。

首次發現的錢幣稱創見品。

中國古代的銅錢大小輕重不一,所以民間流通時用秤宋稱量錢幣,以確定它們的價值。稱錢的砝碼一般刻有標準重量,稱為錢稱製,又名錢稱。

使用銅錢時代最小貨幣單位為小平錢即一文小錢,又稱平錢。銅錢認一當二者稱折二,當三者稱折三,以此類推,折五、折十等。

鑄一種新錢前先用銅、錫、鉛、牙、木等材料雕成的第一枚錢幣樣品,稱雕母錢,又稱祖錢、雕錢。樣品錢,又分進呈,部頒兩種。進呈樣錢中的蠟樣、木樣、牙樣幾種為雕成的,銅樣或雕或鑄。部頒樣錢,都是銅鑄的,由戶、工部所鑄。

用來鑄鐵錢的銅質母錢稱鐵母。

與鐵錢麵目相同的銅錢稱鐵範銅。

以同一範型鑄銅錢和鐵錢,兩種錢完全相同,為鐵銅兩鑄。

錢文形製不正規的錢幣,屬於邊遠地區所鑄或私家所鑄的,稱邊爐。

錢的兩麵都是錢文的錯版錢,稱合背錢。

錢的兩麵都是背文的錯版錢,稱合麵錢。

錢背有文字、符號、圖像、紀年等,總稱為背文。背麵光滑無文的稱平夷,又稱夷漫。

錢身呈平麵狀,無凸出的輪廓文字,稱素麵錢。

錢幣上的文字應在右旁的字轉到左邊,左旁的字轉到了右旁,稱傳形。

錢幣文字不規則,形製異常的,是冶鑄時錯範造成的,這種錢稱錯範。文字沒有鑄成型的,稱走範。文字錯範很明顯,但筆劃清楚的,為重築。

錢幣的錢文、輪廓、大小、厚薄、銅質等相同,隻是書體不同,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稱和合錢,也稱對錢,又稱對品錢。

與紙鈔等價相輔行用的錢幣稱權鈔錢。

出範時兩枚錢相連而未經剪斷者,布幣稱連幣;刀幣稱連刀;圓錢稱連錢。

錢幣中的榆莢、鵝眼、雞目、來子,均指的是體形極小的錢。

對文,蜒環錢均指五銖錢。剪鑿五銖錢之輪廓而取銅,餘下五銖二字稱對文五銖。剪鑿五銖錢之孔而取銅,餘下五銖二字稱蜒環錢。

2.銅錢上的文字

銅錢上的文字不僅書體多種,而且錢文內容豐富。它的稱謂、讀法也是很有特點的。

錢幣上的文字顛倒者稱倒書,字體有變化的日變體。文字高低不平,而筆劃即不深,棱角也不明顯的稱隱起。

錢麵文的篆書細長為懸針篆。錢麵上的篆書粗肥為玉箸篆。

錢文的通字為楷書,與錢文上的其它字書體不同,稱楷通。

錢文內容有:紀皇帝改元的年號錢,如乾封泉寶、太子通寶,此種錢盛行於宋代。紀所建國號的國號錢,如:唐國通寶,皇宋通寶。紀錢本身重量的紀重錢,如:五銖、半兩。紀錢本身價值的紀值錢,如: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國號又紀年號錢,如:大夏真興。年號又紀值或紀重錢,如: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天啟通寶背十一兩。年號又紀國號又紀值錢,如:大清鹹豐通寶,背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