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首和兩足上各有一圓穿。是在圓足布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背文有“一兩”,“十二朱”。幣文多紀地名,集中在今山西,河北兩省,是趙國的貨幣。已發現的有安陽、安陰、上專、下專、北九門、阿、宋子、戲邑等20餘種。這種錢大部分流入到國外,流傳在世的為稀世珍品。這是我國早期的一種過渡性銖兩貨幣。布幣在使用攜帶貯藏時,多用繩索捆紮成捆,在北京市朝陽區出土的布幣證實了這一點。當時出土時還保留有捆紮布幣的麻繩。三孔布改為用繩穿係後更利於商旅往來。
殊布:在布幣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長足布或殊布的錢幣。布身狹長,首有一孔。為楚國錢幣。分大小兩種。大者錢文為“旆錢當忻”。背“十貨”,重約30多克。小的一麵鑄“當忻”,背“四錢”。一般為兩枚一正一反連結在一起。故稱為“連布”。重約7.5克。這種錢較罕見。偽幣多。不僅數量大,造偽方法也多種多樣。有翻砂、改刻、打製拚合等。前麵已介紹鑒別翻砂及打製拚合的偽錢。改刻的,重量較真的輕,偽鏽與背麵原來的鏽色協調不一,文字缺乏那個時代的氣息。各種布化的偽品一般為清朝道光、同治期間,河南開封、洛陽偽造的。
刀幣體係:
刀幣是由“削”手工業工具演變出來的。銅削的柄端有環,柄身有裂溝。產生於東方漁獵地區和手工業發達地區。齊國(今山東半島),燕、趙(今河北、山西兩省),中山及匈奴地區都大量使用刀幣。戰國時期,一段時間內燕、趙成為刀布並行區。刀幣以(化、貨)為單位。
1.齊刀
俗稱大刀,多流通於今山東地區。錢麵有“齊法化”、“齊之法化”、“節墨法化”、“節墨之法化”、“安陽之法化”、“齊建邦長法化”。齊刀的共同特征是刀身邊緣隆起,弧邊緣在刀身與柄之間中斷,刀麵模鑄陽文城名“之法化”,背上部有三橫,中有“◆”形,下為背文。背文一字多,二字少,共有近五十種。紀數,天象、五行、吉語等。其中辟封、安邦是節墨之法化刀幣所特有的。齊刀體大厚重精美,麵文書體流暢,在刀幣上首屈一指。
齊之法化:通長18—18.9厘米,重44.5—50.5克。占收藏量的4.6%左右。
節墨之法化:通長18.5—18.8厘米,重59—61克,背開封,刀柄環為圓的。小型麵文為“節墨法化”,通長14—16厘米,重33—35.5克。很少見。節墨刀占齊刀收藏量的4.4%。有偽品。真品鏽色斑瀾,質透暗灰色,背部高凸於柄郭之上,周郭及文字筆劃的斷麵均作“△”形,郭線瘦峻,文字纖遒。偽品:如用真品作模的,文字筆劃及郭線斷麵作“□”,墨字下綴加之“勺”字,之(止)字左上兩斜筆迂曲無力,刀字誤作“亻”形,背開封兩字低平光滑。
安陽之法化:通長18—18.6厘米,重46—48.5克。刀柄環為扁圓的,僅占收藏量的2.1%。有偽品。用真錢在泥沙範上翻印。文字筆劃麵作“笑”形,郭線斷麵作“△”形。“安”字所從的“女”應雙手總懸相交或連接的。贗品則雙手不相屬,再“女”下所綴一筆劃,其筆勢應為由左向右下弧拽。
齊建邦長法化是田齊的開國紀念幣。通長18.2—18.8厘米,重42.3—47克。弧部外緣隆起而不斷。在齊刀中最稀罕,占收藏量的0.8%。六字刀仿造品最下功夫,用真品翻砂鑄得,其麵文,背文未再修飾,故與真品相近,但周郭銼磨明顯,郭線比較起來顯淺淡,周郭邊線的正側麵以及環部均經銼磨。磨印痕較粗,周部背側上下有凸凹之分。改刻的,有拿三字刀改的,一般齊刀的背上有三橫劃,鑄工較精,齊刀文字精致細挺,字劃猶如刀鋒,外緣與錢肉交接處棱角分明。偽造品銅鏽鬆浮,刀字劃圓渾,外緣與錢肉交接處也呈圓折狀,鑄工也不精。但也有的偽品製作相當精美。可以從兩個角度識別,一由於保存了兩個原字,必須造成後刻劃的文字與原字的書體風格不一致。二由於保留了首尾兩字,而在刀身中部刻出四字,造成中間略低於兩頭,呈凹陷狀。
齊法化:弧部外緣隆起不斷,重量在43—53.5克之間。占收藏量的88.1%。是齊刀中鑄行時間最久,數量最大的,是齊國刀幣流通體係中最重要的貨幣。
2.尖首刀
是戰國早期燕國境內少數民族活動地區鑄行的貨幣。分為二式。Ⅰ式刀身較長,刀尖較短、刀背細長、刀身薄、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細、環扁小。通長14—16.5厘米,重15.3—18克。錢幣銘文的文字較古拙,多為數目字,幹支字和一些單字,也有一些為符號字。尖首刀的幣麵銘文或在正麵,或在背麵,文字或正或橫、或倒,位置無定。除錢文外,刀幣的正背麵、平素,無紋飾,通稱為有字刀,存世較少。Ⅱ式:刀身較短,刀尖特長如針,又稱針首刀,泛稱無字刀。長約14—15厘米,重14—18克,也有不足10克或輕到5克的。鑄造均較粗陋,幣麵銘文與一般尖首刀相似,亦主要為紀數,紀幹支等字。這種刀幣,在鑄造時間上可能晚些,流通範圍也更小。主要限於在燕國沿長城邊城一帶流通。
現流傳下來的還有一種剪去刀頭的尖首刀,多在山東出土,也為燕國所鑄,是一種有意識的鑄幣減重行為。時間應比流入齊地的足值尖首刀更晚。或者說,是後來燕國軍隊侵入齊境時所攜帶進去的,所以數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