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收藏指南(10)(1 / 3)

楚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黃金產地,因此有能力鑄造各種形狀的金銀鑄幣作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這些最古老的金幣成色很好,含金量大多在96%以上。有的達到99%。有版狀和餅狀兩類,爰是金幣重量標度,也是幣名。已發現的有郢愛、陳爰、鐔(盧金)、少卣、鬲爰、壽春等多種。

郢爰:稱為郢爰版或楚金版。它的形製內凹外凸,凸麵呈範製痕的條紋,四周因澆鑄時爐煉的黃金液流範槽而成一道不規則的無紋邊。內凹弧形為澆鑄麵,光亮,無範製痕。但在弧形彎曲處呈比較明顯的豎皺紋。在一塊扁平的大致為方形,少數呈圓形的黃金版上,用銅印鈐成10—19以至24個不等的小方塊。在實際使用時,多要根據需要把它分切成小方塊或半個小方塊,然後用天平稱量支付,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郢爰的郢即楚國都名,原在今湖北江陵,後受秦國威脅,東遷陳(今河南淮陽)、壽春(今安徽壽縣)。楚郢並稱,也為國名,凡楚都鑄金幣,都鈐印“郢爰”,所以郢“爰”即楚國所通行的金幣的意思。流傳下來的鎏金郢爰銅版,形製與金質的一致,都作兩端凹入的梯形,上麵各鑿有若幹的小方塊。這種鎏金銅版經常從楚墓中出土,所以是仿製金版的冥幣。還有包金銀箔的鉛餅以及泥質圓餅,都是摹仿黃金形狀的冥幣。偽造金版因成本太高,目前已經絕跡。

盧金:過去很少見到。盧有二種說法,一說盧為古國名,在今襄陽一帶,春秋時盧國所鑄,故自稱為盧金。另一說法認為盧為爐,是煉金工具,標明盧金,即意為爐煉金十足之金幣,以應付郢爰日益下跌的局麵,維持其貨幣信用。盧金在1979年第一次在安徽出土,共四個整塊,近方形,各鈐有十六、十八、十九及二十一陰文“盧金”小圓印,印銘釋為盧金,含金量95%—96%,由此使我們窺探了盧金的一些麵貌。

從金版銘名地望及金版的出土地範圍看,西起荊襄,南到湘沅,北達鄢陳,東抵吳越,東北抵郯邳之地,即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蘇以至山東南部,這一廣大地方均為金版流通區域。

先秦的貨幣無論從形製,鑄造工藝,還是從它悠久的曆史都引起錢幣學家和愛好者的興趣,而先秦貨幣的文字也是容易引進人們注意的一個方麵。貨幣文字與它的形製一樣,帶著各自濃厚的地方色彩,不同的國家文字也不同。秦統一後,這些各自為政的文字也逐漸消亡,但隨之也帶來了有些先秦文字至今也不能解釋的遺憾。如果把商周金文作為官方文字,那先秦貨幣上的幣文可稱得上是民間俗字的代表。從這些幣文中還可以看出漢字演變的過程,如:尖首刀的幣文猶如各種符號。代表一些自然景物及現象,如日、月、山、星、雲等等。繁簡變化較多的要數“城”字,幣文上常出現“城邑”二字,有的類方形或菱形,有的方形下添|或十,可能象征城外道路。有的右麵添戈,下方添土,分別代表武裝力量及築城的材料。“邑”字的變化不大,往往由二個圓形,半圓形或三角形組成,下方的延長部分也指道路。古代“是”“氏”二字通用,多指地名。如“同是”方足布,“是”字的上方為“邑”字,“氏”字在方足布文中類似“城”字的變體。說明它們都有城邑的含義。秦統一下令盡收天下之金,六國時期錢幣形製各異,單位重輕不一,錢文複雜難辨的紊亂青銅幣當然在回收之列。六國富豪為了保存財富,有許多人把貨幣埋葬在地下,這也是先秦貨幣至今存世尚多的原因之一。

七、秦至隋時期貨幣的概況及特征

(一)半兩——秦統一的貨幣

秦統一中國,規定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幣,從此方孔圓形的銅錢成為全國唯一通行的鑄幣形式,並在中國保持了兩千多年,直至近代才被機製銅元取代。

上幣黃金單位為“鎰”,每鎰二十兩,用於大額支付和賞賜,仍沿用金鈑,餅金等舊形製。

下幣秦“半兩”,形製為圓錢,以兩為單位,有“質如周錢,文日半兩,重如其文”之說。為日常商品流通之用。留世下來的秦半兩錢,輕重大小不一,一般直徑3.2—3.4厘米,重8克。錢文突起狹長,略具弧型,分列方好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20克的。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稱為“孔方兄”。

明代、賹化、兩甾等錢,都是圓形方孔錢,繼續流通。

漢以後,由於圓錢便於攜帶,方孔又利於銼磨(銅錢鑄成後,一般都要穿在方形竹或木條上也叫方貫上,銼磨邊緣,方孔可使銅錢固定在方貫上而不滑動),所以被長期沿用下來。

先秦、秦、漢半兩的區別:

秦漢半兩錢在中國流通了數百年,其問幾經變遷,造成半兩錢的大小不一,輕重懸殊,明確區別先秦半兩、秦半兩,漢半兩界線不太容易,這裏主要介紹各錢的特征:

先秦半兩錢的特征:1.錢麵直徑較大,一般在3.1厘米以上,有2.5—2.8厘米的,錢體厚重,一般在5.4克以上。錢周不圓,無內外郭。銅質綠鏽斑駁,略帶赭紅色。2.文字篆書,“半”字下橫劃與“兩”字橫劃均較短,“兩”字中間“人”字上部帶有較長的豎筆。整個錢麵文字高挺,略呈隱起伏,筆劃狹長而略帶弧形,不及漢代規整。3.錢質厚重,鑄法原始,錢麵不平整而背有銅漬四溢。鑄品銅茬較寬,有上下或左右流口,穿孔麵大背小。

秦半兩:初期形體較大,重8克左右,文字也規整。後期直徑2.5—2.7厘米,重量在2.7—3.3克。周邊較圓,錢體較薄,出現有外郭,錢文不及先秦高挺,字體呈方形,“半”字下平劃及“兩”字上平劃較長,“兩”字中間兩“人”字上部豎筆漸短,出現連山式,鑄口銅茬較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