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收藏指南(16)(1 / 3)

目前在我國尚有一定數量的造型各異的清代鼻煙壺。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鼻煙壺的薈萃之地,雖曆經兵燹戰亂,藏品仍很豐富,它們多是清代皇宮的遺留物。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民間鼻煙壺玩家也有相當一批,可惜“文革”中遭劫,大多中箭落馬,銷聲匿跡了。這些年來,由於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繁榮,個人收藏鼻煙壺已出現複興的勢頭。現今古物市場也陳列著一些鼻煙壺,其中以內畫壺、瓷、瑪瑙的居多,但珍品絕少。

五、古琴上的人文積澱

1995年秋季瀚海公司的拍賣會上,一張有明代王守仁銘、名為“澤材”的古琴,標價8萬元至12萬元人民幣。1998年天津春季文物展銷會上,一張款署敬一主人、名為“中和”的明代古琴,標價6萬元人民幣。據說這兩張古琴都以高出底價許多的價錢售出。

在外行看來,那古琴不過是兩片木板製成,燒火的話,連一壺水都燒不開,怎麼能賣出如此驚人的價錢呢?我以為,古琴的價值的確不在兩片木板f:,它們的珍貴主要體現在古琴自身的人文積澱上。

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琴樂是中華民族本土音樂之代表。相傳琴是伏羲氏(約公元前2910年)創造的。也有傳說琴和瑟都是炎帝發明的。文獻記載,戰國時,一位叫鄒忌的名士頗懂琴理。曾向沉溺音樂中不能自拔的齊威王講述過有關琴的理論。這說明琴這種樂器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十分完善並為許多人所鍾愛。

鄒忌撫琴而明理的琴就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古琴。這種古琴有七弦,琴是由弦的振動而發聲。琴身上有13個音階的標記,叫做“徽”:並裝有校正琴弦音調的軸(或稱軫)。明代文震亨《長物誌》稱:“琴軫犀角象牙者雅,以蚌珠為徽,不貴金玉。”琴身則是一個共鳴箱,一般用梧桐木製作,表麵塗漆。琴弦一般用絲製做,最好的琴弦是用半透明的冰絲做成。所謂冰絲,是由冰蠶而來。據說冰蠶長7寸,作繭於冰雪之下,繭長1尺,其絲為冰絲,如冰清玉潔。但冰蠶隻是一種傳說,僅在《拾遺記》中有記載,或許是一種滅絕的蠶種也未可知。

古琴的製作和材質相當考究。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說:“工人供斤削之役,若繩墨尺寸、厚薄方圓,必善琴。高上主之,仍不得促辦。”各道工序須極其小心謹慎。至於琴式,古代文人推崇夫子、列子兩種式樣,認為隻有這兩種式樣才合乎古製。明董其昌說:“琴有孔子、列子兩種式樣為法式.唐代的雷文、張越二家製琴最為有名”:又說:“宋代設置了官局專門製琴,有規定的式樣,不符合式樣的稱作‘野斫’。”(《古董十三說》)製琴的材料,以梧桐木做麵、梓木做底的為正宗。也有麵和底都用梧桐木的,其製作方法木是,將梧桐木放在水中,取浮在水而上的那部分做琴麵,沉在水裏的那部分做琴底,浮在水麵上的是陽,沒在水裏的是陰,故稱“陰陽琴”。也有所謂“純陽琴”,即琴的麵和底部都用浮在水麵上的部分而不用沉在水裏的那部分。此外還有用梧桐木做琴麵、杉木或漆做底的。據說,嶧山之陽的梧桐樹,做琴最佳,是難得的做琴好材料。東漢末年的蔡邕是一位琴道高深的行家。一次,他見有人用梧桐木劈燒做飯,便買來裁木製琴,製好了琴,琴尾上還保留了一塊焦糊的痕跡,故有“焦尾琴”之說。古琴一般飾以黑漆,尤其是宋代以前的琴,大多是單純的黑漆,其中也有用金銀珠玉八寶灰作胎的,稱作“八寶灰”。明代更有用鹿角焙灰罩以金漆的,稱作“鹿角灰”。

琴是一種文化品位很高、文化內涵很深的器物。古人認為:琴為書室中雅樂,古硯等量齊觀。琴之為德,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誌。在我國古代,琴被用於抒發文人學士心靈的寂寞和美好的追求,琴聲可表達主人超越飄逸的內心世界和高雅的情調,也可溝通朋友間的友情和心聲。會彈琴的人,往往被稱為賢人和雅士。宋代範仲淹在《與唐處士書》中說到他與崔遵度論及琴藝的事。崔乃得琴道之人,著有《琴箋》。有一天,範仲淹請教於崔公,問:琴是什麼?崔公答日:“清厲而靜,和潤而遠。”開始範對其回答大為不解,思忖之後恍然大悟,並解釋說:清厲而不靜,去掉的是躁;和潤而不遠,去掉的是佞。不躁不佞,便是君子,這不就是中和之道嗎?一天範仲淹又見到崔公,便問:今之琴家中,誰能與先生您相和呢?崔公答日:唐處士可與我相和。範鍾淹非常高興,想著有機會從唐處士那裏學得一二曲。無奈唐處士住在京城,相隔千裏,未能如願。若幹年後,範仲淹複選於京城,終於訪問並請教了唐處士。此事足可見琴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雅趣之含義。

琴作為一種雅樂和雅器,文人們在琴上追求的不是外在之聲,而是內心之聲,不是宏大音量,而是一種由琴所激發的內心的滿足。大凡琴的主人往往都在琴的身上寄托一種精神、貫注一種韻味。陶淵明不請琴道,但也有素琴一張,此琴無弦無徽,當然不能彈琴,而他卻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位采菊東籬的隱士,以“清琴橫床,濁酒半壺”為樂,他“有琴有書”,自給自足,“載彈載詠”,樂在園廬。他在無聲之處,聽琴音暢流,在意念中,無音亦琴,琴音不滅。它使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氣度,同時也看到琴所具備的人文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