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以來,蘇州生產的木製插屏鍾,一般稱作“蘇鍾”,廣州生產的鍾一般稱作“廣鍾”。蘇鍾和廣鍾可稱是將機械鍾與中國古典美融為一體的產物。它們具有現代機械鍾的報時功能,又給人以古香古色的美感。50年代,尚有不少老式家庭陳放著這種蘇鍾或廣鍾。它們與中國古典家具擺在一起,相映生輝,使廳堂之內顯得愈加堂皇高雅,為居室平添了一種文化氛圍。我的一位朋友平生最欣賞的就是那些造型古雅、獨具風格的中國傳統形式的鍾表。他收集了幾十隻蘇鍾、廣鍾和近代中國製造的其他形式的大小鍾表。他的家也夠上一座小型的中國古典鍾表博物館了。
表,則以近現代的產品為多。但玩家最傾心的是那些年代較久、華貴而能代表身份的“占董表”。如“嵌環珠萬花不落地”懷表、早期的金殼“藍篇”表,就十分名貴。18世紀,俄羅斯雪爾夫城有個鍾表製造商,別出心裁地造出一隻“天文”掛表。這隻表的表麵綴滿天上的星辰,不僅能顯示出月亮的盈虧,而且能指出太陽的升沉。這類“古董表”就是玩家夢寐以求的稀見之物。
有的人玩鍾表講求係列性。就是對鍾表中的某一產品從其創始而至發展到現代最高水平的各代產品進行係統的收存。以表而言,勞力士、歐美茄是“重頭”。但就這兩個牌子來說,也經曆了數百年的發展,其產品也在不斷更新樣式、結構和功用。因此,僅勞力士一種或歐美茄一種,就分別是一個係列。係列收存是很不容易的,某一產品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換代產品難以搜尋,而其第一代“開山祖”更是得之不易。就拿電子表來說,第一代電子表叫擺輪式電子手表,是50年代由瑞士研製出來的,另外還有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電子表本來不值錢,但要進行係列收存,將各代電子表收集齊全,卻絕非足一件簡單的事。
玩鍾表講究“原裝原件”,即零件不能有後配的,最好是未經修理,甚至應有原鏈、原盒。這樣的鍾表,其收藏意義和玩賞價值才是可觀的。
七、收藏須知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是中外收藏家傾心以求的珍貴藝術品。民國年問,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已將造像列入古玩的一個專項,與書畫、瓷器、古錢等相提並論。當時,精品的價格高得驚人。據說,1918年河北省正定縣有一農民在犁地時犁出一尊北魏鎏金菩薩造像。這尊造像身高約二尺,有蓮花座,外圍有欄杆,每個欄杆都是一尊小佛像。北京的幾個古玩商得知後,合夥以3萬元大洋買下,轉手以15萬元賣給了日本人。
然而,近幾十年來,佛教造像的價格很不穩定。尤其是“文革”以後,起落愈加明顯,呈現出由低穀走向回升的趨勢。
70年代初,佛教造像的平均價格一度曾陷入最低的境地。一些私人持有者甚至根本不了解這種宗教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大多以低價出手。當時一尊北朝石雕造像隻賣到30元至100元。有人僅出20元就買到一尊通高7.5厘米四足方座的北齊時的銅質造像。以上都是筆者親眼所見。佛教造像的價格跌落到如此地步,應該說是一種偶然。當時主要是受時尚的影響,多數人尚未從偏狹的觀點中擺脫出來,對宗教藝術品的珍貴價值沒有足夠的認識,買賣雙方大都處於盲目狀態。80年代初,一些人開始認識到造像的價值,價格隨之上升。但對造像價格的評估仍存有偏頗。在古物市場的民間交易中,許多買賣者並不注重研究作品的年份和造型,而是停留在以大為貴的膚淺認識上。當時尺寸較大的銅質造像賣到幾百元,最高達千元,而小一些的,即使是北魏作品,也未必有人能識。這說明造像的潛在價值尚有待挖掘。
90年代初,由於人們鑒賞水平的提高和對宗教藝術品的崇尚,求購佛教造像者日增,價格迅速上漲。筆者從行裏打聽到,我國大陸,當今明清造像的價格與80年代初相比已增長了幾倍。在古物市場,一尊高度在30厘米左右的清代鎏金銅造像能賣到數千元,精品數萬元,而且還不易得見。價格漲幅最大的是南北朝、隋唐時代造像。20年前被許多人忽略的石造像現已賣到三四萬元乃至幾十萬元。《觀音珍藏》一書載:北齊武平六年石雕觀音像,高35.8厘米,價值約120萬港元;東魏白大理石觀音像,高61.5厘米,價值約250萬港元。《佛像珍藏》一書載:一件北魏金銅佛像,高僅12厘米,約值8萬港元:北齊石灰岩觀音像,高127厘米,約值180萬港元,唐代大理石佛坐像,高63厘米,約值60萬港元:唐代砂岩佛像,高約68厘米,約值70萬港元:北魏石灰岩佛像頭部,高約50厘米,約值70萬港元:唐代白大理石佛像頭部,高約35厘米,約值50萬港元。在港台地區,許多人購藏造像精品更是不惜重金。據《龍語文物藝術》報道:1990年5月在香港舉行的蘇富比大型拍賣中,一尊明代的鎏金禪坐佛像以495萬港元成交,多出最低估價近一倍;另一件明代鎏金三藏坐,像以77萬港元成交。如果是同等尺寸的南北朝時代鎏金造像精品,則更不知要高出上述成交價的多少倍。於此可見,佛教造像是很有投資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