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收藏指南(21)(1 / 3)

鄭逸梅先生在《人物與集藏》一書中指出:收藏必須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資曆,二是鑒賞力,缺一不可。古物多指文物、古董、古玩。相對來說,這種藏品不但價值較高,而且鑒別的難度也較大。是否具備鑒別古玩的能力,對古玩藏品的真偽、時代、作者、產地、原料優劣、材料精粗及其在曆史、科學、藝術上的意義和價值作出正確的判斷,對古玩收藏者尤為重要。要真正提升收藏的品位,必須提升藏家的素質和素養。首先是“學”,就是說收藏者眼界要高,廣泛涉獵鑒藏知識和相關學問,以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文化素質是收藏的根基,文化素質太低,收藏者的收藏活動總是處於一種必然王國之中,而對藏品的認識懵懵懂懂,若明若暗,不但在收藏中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很難得到有價值的收藏珍品。近人趙汝珍在其《古董辨疑》自序中,談到分辨古董藏品時,特別強調文化基礎的重要。他說:“蓋辨疑之道極難,必也具有古董整個領域內之常識,再輔之以廣博之經驗,特殊之閱曆、深邃之研討及超人之智力,方能勝任。”這雖是20世紀40年代所言,今天看來,仍有它的道理。其次是“識”,即是說收藏者要見多識廣,接觸藏品豐富,無論是真品還是贗品,都要廣泛接觸,以提高自己辨別年代和真偽的能力。記得我國一位資深的文物鑒定家同學習文物鑒定的學員有一段對話很是耐人尋味。有學員問:“怎樣才能看出某件東西的假來?”老先生答:“你知道什麼是真的就能看出什麼是假的。”又問:“怎樣才能看出某件東西的真來。”答:“你知道什麼是假的就能看出什麼是真的。”這就為古玩收藏者提出一個問題,即必須真東西、假東西都接觸才能提高鑒賞能力。看得多了,心中有數,遇到文物才能看出分曉。

再次是“才”,即收藏者要有聰明的才智和悟性,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功,以提高自己對藏品的選擇品評能力。知名學者葉恭綽先生,精於文學、史學,能詩能文,能書能畫。他同時也是位藏書家和文物收藏家。盡管他的收藏與他所從事的藝術、學術研究及社會活動不能完全劃等號,但他仍在它們之間找到了互補關係。他的字集剛勁、厚重、奔放於一體,馳名書壇。據說其書法除臨摹褚遂良及漢魏各碑外,最得力是他藏有宋秦檜字帖孤本,平時經常臨摹,卻不為外人所知。收藏也使他對中國文史有了更深廣的感性認識,並從中獲取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使他有足夠的條件,完成了《全清詞抄》、《五代十國文》、《廣篋中詞》、《廣東叢書》、《遐庵詞贅稿》、《彙稿》、《序跋一輯《等著作。張中行先生在《負喧瑣話》一書中記有他對葉恭綽生平的一段回憶。其中提到:“他的廣泛興趣是整理、欣賞、收藏文物(包括圖書)。在這方麵,他的經曆和收獲幾乎是說不盡的。”從張中行先生的回憶中可以看出,葉恭綽的收藏活動與學術、藝術的研討全然是融在一起的,他對藏品的選擇與品評的能力和學術上的收益得力於他對收藏的悟性及其舉一反三、融類旁通的本領。

三、如何確定收藏目標

民間收藏主要偏重於三種類型。

一是廣博型。這種人收藏品的範圍相對較廣,鑒賞對象麵較寬:也有的對某一類別的藏品幾乎無所不收,多多益善。但是,無論前者或後者,均無“蜻蜓點水”之弊,其藏品絕非粗陋,認識亦非膚淺,卻都能達到“精專”的程度。廣博型的收藏家大多是學識精深、興趣廣泛的人。他們不僅僅滿足於一般的讀書生活,總想跳出讀書的天地,接觸更多的文物藏品,以開闊知識視野,拓寬治學範圍。清末收藏家劉鶚就是這樣的人。他之所以在文物考古上有重大貢獻,與他廣博的收藏有直接關係。劉鶚不僅收藏甲骨,而且對書畫碑帖、鍾鼎彝器、秦磚漢瓦、印講石刻、古錢和古代樂器等無不收羅。廣博的收集與精深學識的撞擊、交融和貫通,成就了他對金石考古領域的開拓。

魯迅先生是文學家同時又是美術作品特別是木刻、版畫、箋譜的收藏家和鑒賞家。此外,他對金石拓本、漢代畫像、六朝造像等,也有廣泛的收藏興趣,常擠出錢來到舊貨攤購買。他的日記中就記有他每年在廠肆購書、文物、碑帖的賬目。魯迅在為文之餘,還選編出版了英國、德國、蘇聯以及中國現代不少版畫家、木刻家的作品選集,並且親自為其作序或小引,僅箋譜就同鄭振鐸先生合作選編出版了《北平箋譜》,重印了明代胡正言的《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可能說,魯迅和鄭振鐸都屬於廣博型的收藏家。

二是專項型。這種人收藏對象較為專一,或重點收集某一類別的藏品,或圍繞一個專題,一個中心來收集藏品,以形成係列。如近人李拔可專一收藏伊秉綬的著作和法書。他托人廣為收羅伊之墨跡,書畫商聞訊,紛紛挾載而來,物歸所好,於是丘垤成為崇嶺、溪澗彙為江湖。因伊秉綬字墨卿,李拔可取號“墨巢主人”,並出其所藏,用珂羅版影印問世。如此一來,伊秉綬的手跡在古玩市場上頓時增價倍蓰,人猶爭購。又如舊時曾任金城銀行總經理的周作民,專門收藏先賢尺牘,被人稱為“尺牘大王”。丁輔之所藏名人尺牘,有明代上自洪武禦筆,以及劉基、宋濂、王陽明、左光鬥、史可法諸子,乃至嚴分宜、阮圓海等人尺牘,也割讓給周作民。此外,畫蘭名家姚虞琴所藏尺牘,絕大部分也給周作民搜羅而去。河海不擇細流,泰山不讓丘壤,經數年收集,周作民的名人尺牘競達數萬通之多。這些藏品在文獻方麵提供了相當的資料,成為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