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酒經(4)(1 / 3)

酒的包裝應與酒的檔次相配,並具有一定的特色,給人以簡潔明快、和諧愉悅的感覺,也反映相當水平的文化內涵。因為每種酒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瓶形、商標及封口等外觀的綜合狀況。決不要一檔產品三等包裝,也不要三檔產品一等包裝。酒的包裝不同於一般產品,其包裝與酒質的關係,猶如一個人的穿戴與內在素質的關係,不一定要大紅大綠或繁雜不堪,而重在表裏相宜,得體大方。例如明代“丹竹紅”酒,其酒名就起得較為恰當;酒瓶造型奇特別致,為古代油燈式,瓶口用蠟封住,若要喝酒,則先點燈,蠟燒盡後才能打開瓶口;在陶質的酒瓶上,用古色占香的篆體字刻燒有這樣的詩句:“翠羽紅纓醉夕陽,丹竹兩寶結鴛鴦。山盟不以風霜改,處處同心歲歲春。”可謂詩酒同風,詩為酒增香,酒為詩添韻。

(3)酒杯有藝

“美酒配好杯。”酒杯與酒品相配得當,可相互烘托,反映美酒的色、香、味及整體風格,並充實酒文化的豐富內涵。因此,一定的酒品選用什麼樣的酒杯,就需要選用者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可以說,與酒的外包裝一樣,一個社會的酒杯狀況,是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的縮影,是研究酒文化的有力佐證。

①我國曆代的酒杯

1983年,在陝西省眉縣出土一組古樸的酒具,有5隻小杯、4隻高腳杯和1隻陶葫蘆,這是我國最古老的酒具,距今約有6000年的曆史。在紹興馬鞍尊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發掘出色澤漆黑、薄壁高圈足的酒杯,這可能是我國南方最早的酒杯,距今有約5000年的曆史。

在浙江銅鄉縣發現的鴨形酒壺,扁長,呈灰褐色,通體布滿條形的印紋。經專家鑒定,認為是商代的酒具。

春秋戰國時代,酒具由陶向瓷發展。

秦漢時期,出現了玻璃杯、海螺杯、金杯、銀杯。以壺為盛酒器,以耳杯為飲酒器,王羲之約朋友在紹興渚山下的蘭亭相聚,進行曲水流觴的“觴”,即為這種耳杯。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在耳杯的造型上,由東漢時的口沿平坦、淺腹平底發展為口部兩端略微上翹、底部收縮之狀,故更顯玲瓏精致。此外還有呈飛鴿形的鳥形杯,使價值和實用價值得以完美結合。

隋唐時期,多采用陶瓷質的酒杯。

宋元時期,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超過了北方,南方的酒杯趨向多樣化和地域化。如紹興的飲酒器主要是盞、帶把的杯及碗。

宋元以後,酒器的材料有陶瓷、銅、金、銀、錫、景泰蘭、犀牛角等。大小、式樣不同的酒盅、燙酒杯等的外壁,均繪有五彩繽紛的人物及花鳥蟲魚之類的圖案。

與酒杯並行發展的,有裝酒用的壺及溫酒用的筒之類的盛酒器。

古代的不少文學家、詩人,寫下了一些讚美酒器的詩文。例如漢代文學家司馬遷在《鴻門宴》中的“沛公奉卮酒為壽”,就是對酒器和飲酒的描寫;唐代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等詩句,也都涉及到了當時的酒器。

②現代的酒杯

中國人除了飲用啤酒使用啤酒杯外,一般在飲用黃酒、白酒和葡萄酒時隻用一種杯,即口小肚大的“鬱金香”,玻璃杯當然也可按酒用杯;通常在酒會上每種酒應有專用杯。法國人在招待客人時,一種酒用一種杯,通常在客人麵前有3個杯或更多。中國人喜歡用較小的杯,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飲用黃酒和白酒者居多,而這兩種酒在冬天又都需溫熱後飲用,使用小杯可使酒在未冷卻前已飲盡;二是很多人喜歡一飲而盡,而又有“共同幹杯”的習慣,總以為喝得杯數越多越好。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似乎杯子越小越好。在山東、在北京均有隻能裝10毫升酒的瓷杯或高腳玻璃杯。使用這種小杯時,由於倒酒技術不佳,又總想倒至滿杯,所以幾乎每次都把酒倒得溢出酒杯而流至桌上;由於杯太小,故用手持杯時也不大方便,而且很容易碰翻。有人說使用小杯可防止香氣迅速揮發而影響酒的香和味感;又利於頻頻敬酒幹杯,防止飲酒過量而醉倒。其實讓白酒中的低沸點醛類等成分揮發掉一些是對人體有好處的;致醉的根本原因也不在於使用小杯,而在於是否能運用科學飲酒的方法。因此,酒杯不宜無限度的小。

此外,溫酒器的造型也各異,它往往與酒杯相隨。例如日本清酒將裝瓶的酒與酒杯、溫酒器一起出售。酒杯與溫酒器均為瓷質,酒杯呈白色、無足,在靠近杯底處有一黑圈。酒杯盛酒後置於加有熱水的溫酒杯中,並加蓋後溫酒。如果不想買酒,配套的酒杯和溫酒器也可單購。

現將飲用各種酒的選杯方案簡介如下,供參考。

a.黃酒杯:一般選用帶足或不帶足的瓷杯,因為黃酒經溫燙後在瓷杯中的保溫效果好,應選購專用的溫酒器和酒杯。若飲用無需溫燙的黃酒,也可用玻璃杯,但杯壁也不要太薄;如果是帶足的杯,則足不宜太長,杯底也要寬厚些。總之,酒杯置於桌上以穩妥為宜,切不要使人在飲酒時“提心吊膽”,擔心酒杯會一不小心而碰翻。黃酒杯的容量以50毫升為宜。如果飲用酒度較低的黃酒,也可選用容量為30~100毫升的酒碗代杯。日本有的清酒杯呈竹節形,如果盛“鬆竹梅”清酒則很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