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所謂的食物的酸堿性,並非是在口味上的感覺,而是指食物在體內經代謝而引起的生理反應。一般飲料酒都是酸性的,但葡萄酒及果酒是堿性的;絕大多數蔬菜水果是堿性的,如大豆、青豆、洋蔥、蘑菇、馬鈴薯、菠菜、芹菜、卷心菜、黃瓜、豆芽、胡蘿卜等蔬菜,有葡萄、蘋果、桃、梨、菠蘿、草莓等水果。
由此可知,我國民間采用的“四冷四熱”等葷素相間的佐酒菜譜基本上是合理的,如鬆花蛋、腐竹等可作為冷盤,香菇雞等可作為熱菜。
酒精是靠肝髒代謝的,在代謝過程中也需要各種維生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更應講究飲食的營養平衡;酒精對肝髒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故在最後可吃些甜羹或拔絲蘋果、拔絲山藥之類的甜食,以利於保護肝髒。
第三,佐酒菜肴也應兼顧酒後用飯的需要。例如最後一道正菜為糖醋魚類,既有保肝作用,也利於下飯。
第四,應選用一些有利於解酒的食品。據說豆腐和醋均具有解酒的作用。可在飲完酒後,上個可口的豆腐菜用以下飯;並上一個加點醋的湯菜,同時起到幫助下飯和稀釋、化解體內酒精的作用。豆製品中含有豐富的半胱氨等氨基酸,能加速酒精在體內的代謝作用。
第五,先上口味較清淡的菜,再上口味較濃重的菜,這也是與前述的上酒程序相吻合的。
總之,酒與菜肴等如何相配,可以說是道不盡、說不清,難以說清,也不可能真正地完全說清。而重在每人去感受和創造各種方案。有人說所謂幸福和享受,主要在於感受,每人對同一內容的感受各不相同,飲酒也不例外。如果一個人在很長時期甚至喝了一輩子酒,但始終未能領略到美酒、美食融為一體的最佳微妙感受,則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因此,廣大酒類飲用者均應學會並體會這種感受。
②中國的實例
在中國一般不講究飲餐前酒,但也可將在上熱菜之前稱為餐前。宴請客人時,為客人準備餐前食用的甜鹹皆有的點心及花生等小食品和茶水。就餐時,以中式菜配中國酒,進口的西洋菜盡可能選用西洋酒,或用中性酒類,當然可視主客意願而定。例如喝山西汾酒、北京二鍋頭酒或紹興加飯酒時吃冷盤;吃螃蟹時專飲黃酒,即“涼”與“溫”相配;元紅酒對雞鴨類菜肴;瀘州老窖也宜對雞鴨;長城幹白葡萄酒配海鮮,魚類應配幹型或半幹型白葡萄酒,尤其是清蒸鰣魚應配幹白葡萄酒;紅燒排骨、紅燒野兔肉、叉燒肉及醬牛肉等,應配對幹紅葡萄酒。
在吃米飯時,可上2個適於下飯的熱菜和1個由多種物料製作的高質量的湯;有的人不吃主食,可繼續飲酒、吃菜並喝湯。
最後可上甜羹,如“雞頭米甜羹”“木薯澱粉甜羹”等;也有再上梨、西瓜、菠蘿等果品及冰激淩的。或食用一些“沙拉”。
國內一般不飲用餐後酒,但可飲用較淡的茶水。
不飲酒的來賓,可在吃飯前選飲自己喜歡的軟飲料。總之,應達到皆大歡喜的程度。
③外國的實例
國外講究酒有餐前酒、餐中酒(佐餐酒)及餐後酒之分。但有的將餐前酒理解為並非是酒宴正式進行前飲用的酒,而是指在上第一道正菜即法文的正菜和英文的熱菜之前吃冷盤時飲用的酒;將餐後酒(待散酒)理解為正菜上完後吃最後一道甜食時飲用的甜食酒。西式菜主要有法式、意大利式、英美式、德式及俄式菜等,各具特點。再將法式酒、菜相配的主要內容簡介如下。
a.餐前酒:選用具有開胃作用的味美思或雞尾酒等酒品。
b.冷盤:配飲低度的幹白葡萄酒,如勃艮第白葡萄酒。
c.序菜(又名頭菜):配飲幹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或低度幹紅葡萄酒(如酒精體積分數為8%)。
d.正菜(魚鮮海味):配飲酒精體積分數為12%~14%酒度較高的幹白葡萄酒,如波爾多葡萄酒。
e.正菜(肉禽野味):配飲酒精體積分數為12%~14%的幹紅葡萄酒。其中小牛肉、雞肉等白色肉類,最好配飲酒精體積分數為11%~13%的幹紅葡萄酒;牛肉、羊肉、火雞肉等紅色肉類,最好配飲酒精體積分數為13%以上的幹紅葡萄酒。香檳酒可在宴席高潮時飲用。湯類一般不用酒,特殊情況下可飲一些幹型紅葡萄酒或幹型白葡萄酒。
f.幹酪類:可配飲甜型以外的任何葡萄酒,也可繼續飲用配正菜的酒。
g.甜食:選飲甜葡萄酒或香檳酒、葡萄汽酒。
h.餐後酒:選飲甜食酒、雞尾酒、利口酒及威士忌或白蘭地等部分蒸餾酒。
酒禮
禮,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一整套言行的準則,道德的規範和禮節。中國一向被稱為“禮儀之邦”,十分重視禮。《禮記,曲禮上》中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晏子春秋·諫上二》中說: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
這裏明白無誤地把有禮與無禮作為人和禽獸的分界線。《禮記·禮運》中更進一步指出: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製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信,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