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酒經(6)(1 / 3)

古人飲酒的方式,大抵不外乎獨酌與群飲。所謂獨酌,也就是一個人喝酒。“獨酌南軒,擁琴孤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獨酌梅花下”,“操一瓢兮獨酌”,可見獨酌是古人常有的事。所謂群飲,顧名思義,就是不是一個人喝酒,例如親朋相聚,迎賓待友,直到各種宴會。

人們在獨酌時,盡管各有不同的心態,但歸納起來也無非因喜或因愁。遇有高興之事,或勞累了一天,完成了某項任務,吟詩作畫的間隙,喝上點酒,心情舒坦,消除疲勞,提神助興,都是樂事。這樣的獨酌,至今也隨處可見。但遇有悲愁之事,如有誌難伸、官場失意,經營受挫,親友散亡等等,且難於對人言講時,多想借酒麻痹自己的神經,取得暫時的平靜,所謂“借酒消愁”是也。這種獨酌,今天習慣上叫“喝悶酒兒”,它不僅不能消愁,且嚴重地有損健康,雖說人們幾乎都懂這個道理,但仍有人這麼做,確有些令人遺憾。

古人還有些奇怪的飲酒方式方法,如不著衣服的“裸飲”,打扮得怪裏怪氣的“妝飲”,頭朝下腳朝上的“倒飲”,夜不燃燭的“鬼飲”,不戴帽、不著鞋、銬手鐐腳的“囚飲”,坐在樹上的“巢飲”,突唱挽歌、涕淚俱下的“了飲”,飲完一杯立即上樹的“鶴飲”,以草纏身伸頭就酒的“鱉飲”等等。不可否認一些文人用如此的方式飲酒,確含有蔑視“禮法”的因素,但總歸不足為法,故雖有人“首創”,卻並無人“繼承”。

溫酒熱飲

中國人早有將酒溫熱了飲用的習慣。商周的青銅酒器中,就有用於溫酒的器皿。晉代文人左思,在《魏都賦》中有“凍體流澌,溫酎躍波”的文句,明確說到溫酒。《三國演義》中多次寫到“煮酒”、“熱酒”,都是將酒溫熱了喝。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將酒溫熱了喝,應該說是一種很好的做法。無論黃酒或白酒,溫熱以後,不僅會使一些酒的味道更鮮美,且對身體也有好處。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第八回中有一段關於飲熱酒的描寫:

這裏寶玉又說:“不必燙暖了,我隻愛喝冷的。”薛姨媽道:“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寫字手打顫兒。”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髒去暖也,豈不受害?浴此還不改了呢。快別吃那冷的了。”寶玉聽這話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燙來方飲。

這段描寫,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中國人對飲熱酒好處的認識。其實酒溫熱以後,一部分乙醇(酒精)會揮發掉,酒度降低;白酒中的有害成分,如乙醛,也可能揮發掉一些,從而減少對身體的危害。

俗話說:“喝冷酒,睡涼炕,早晚是個病。”確一定的道理。

舉杯,碰杯

今天,人們相聚飲酒時,都要將杯舉起,說幾句祝賀之類的話,而後相互碰杯再飲。

舉杯飲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以久,是古時飲酒的一種禮節。《禮記·鄉飲酒義》中說:“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觶,是一種盛酒的器具。揚觶,就是舉起酒觶。孔穎達疏:

揚觶謂既獻之後,舉觶酬賓之時,亦盥洗也。必盥洗者,所以致其潔敬之意也。

由於盛杯的器具的變化,後來有“舉觴”、“舉杯”的說法,也都是舉杯飲酒之意。

至於碰杯的由來,有人說原始於古羅馬。據雲古羅馬人在因事決鬥之前,雙方要先喝一杯酒。為了表明酒中無毒物,因之在喝之前,各自將杯中之酒倒一些給對方,互相摻合,而後飲盡。這種做法,流傳下來,演變成了碰壞的習俗。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例如說是源於古希臘人,源於愛爾蘭人等等,總之,不是中國固有的作法。

有一些宴會上二,人們還習慣在祝酒時說:幹杯。而後大家都將杯中酒一飲而盡。這種做法,也是中國人宴飲時的一種古老習俗。它的起源本與祭祀有關。《周禮·春官·鬱人》中記:“大祭祀,與量人受舉斝之卒爵而飲之。”這裏的“卒爵”,本指飲盡斝中餘下的酒,後來演變成飲盡杯中之酒,即幹杯。

勸酒

中國人飲宴時,很喜歡勸人多飲。這種做法,起源也是極早的。《詩經·小雅·楚茨》中有“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的詩句。侑,就是勸的意思。詩句的本意是唯恐受享者沒有吃飽,故而勸飲勸食。

勸人多飲幾杯酒的做法,一方麵表達了敬酒人的真誠,希望對方喝好喝夠,同時也可以活躍酒宴的氣氛,為飲酒者助興。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勸酒“勸”過了頭,竟然帶有相當的“強迫”之意,甚至以灌醉對方為樂。這種做法,自古以來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孔叢子》、《積善錄》等古籍中,都有反對勸人強飲的記載。清代人阮葵生在《茶餘客話》中引陳畿亭的話說:

飲宴者勸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氣,不然,亦蠹俗也。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人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逼為恭敬,以虐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士人而效斯習,必無禮無義不讀書者。

他的話,含有輕侮勞動群眾之意。但他說的不要硬勸人醉,卻是可取的。遺憾的是逼人致醉之事,至今仍時有發生,“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飲酒不用讓,感情就是量”之類的順口溜,硬把“多喝”與“感情深”拉到一起,根本不顧及酒量之大小和多喝會損害健康,實在是一種必須戒絕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