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將軍會。榮城縣之東,距城三十裏,有成山。山有成山廟,俗稱始皇殿。年廟陰曆六月初五日,附近各村,群趨賽會,名藤將軍會,演戲五日。遠近人士,鹹來趕會。有拈香者,有售物者,販夫走卒,奔走喧擾,大有人山人海之觀。至於行會各村,有一村一會者,有數村一會者。每會都用姥姆駕,升藤將軍神位。駕之周圍,遍掛紙寶,旗鑼傘扇,為駕前驅,巡行各村,駕到時放炮相迎,神威凜凜。會將到山,廟中道士,擊鐃鳴鈸,名曰接神。迎神至廟,適各會皆至,複群燃香,名曰參神。參神既畢,各會升神駕而回。是曰各村午後,大餞筵席,名曰吃會。赴會者各出錢若幹,名曰會印。每年輪推會首一人,主行會及宴客會客等事。考此餘之由來,據父老雲,昔者榮城東山,海賤出沒無常,居民時被劫掠。清道光時,登州藤將軍率水師前來剿滅,與賊戰於雞鳴島,右手為賊所傷。將軍忍痛,左手刃賊十八人,卒平海賊。將軍亦投海而死。後人感之,塑像於成山廟,定每年六月初五行會,原屬紀念之意。
浙江:
《會稽縣誌》:
正月14日,用巫人以牲醴祀日白虎之神。祭畢,以紅綠線釘畫虎於門,謂之遺白虎。
湖南:
《黃閔武陵記》:
武溪山有槃瓠。每歲七月25日,種類四集於廟,扶老攜幼,環宿其旁,凡五日,祠以牛彘酒酢,椎歌歡飲,即還。
民間還流行著許多許多祭祀,如飼蠶的要祭蠶神,釀酒製曲的要祭曲神,出行的要祭行神,駕船的要祭水神,如此等等,但都少不得酒。
為什麼祭祀一定要用酒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酒是一種美好的食品,它所具有的色、香、味,惹人喜愛。古人曾把它比作“玉液”、“甘露”、“太平君子”、“天祿大光”等等。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酒勸讚》中,曾大肆讚美:
麥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為酒,孕和產靈。……納諸喉舌之內,淳淳泄泄,醍醐沆瀣。沃諸心胸之中,熙熙融融,膏澤和風。
當穀物的產量不是很豐富的時候,不要說吃穀物的加工品酒,就是吃穀物隻怕也並非像今天一樣那麼普遍。進入到階級社會以後,酒成了珍貴的食品,再用棄糟取汁——即“裸酒”的辦法進行祭祀,更可以說是一種講究甚至奢侈的做法。用美好、珍貴的食品,加上講究的做法祭祀神祗祖先最能表達祭祀者的虔誠與崇敬。神祗祖先享用後高興了,才會庇佑降福。所謂“酒可娛神”是也。這大概可以說是古人為什麼一定要用酒進行祭祀的一個原因。
用酒進行祭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酒性的特點決定的。酒中含有酒精,飲用後令人熱烈、興奮、亢進、饒舌,甚至手舞足蹈。按古老的習俗,每次祭禮結束後,都要開宴飲酒,而酒帶來的熱烈、興奮,把整個祭祀活動的氣氛,推向了最高潮,使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滿足。特別是酒精可以使人的大腦抑製功能減弱,從而進入一種神誌朦朧的虛幻狀態。在科學知識缺乏的時代,這種虛幻的狀態被認為是與神祗祖先溝通的境界,正是人們企望的,所謂“酒可通神”是也。
因為用酒祭祀有這些特點,所以《尚書·酒誥》中說,酒,原本是為祭祀而釀造的。
在今天,一般說酒算不上什麼特別珍貴的食品,大概也沒有多少要利用酒去“娛神”與“通神”,但凡有祭祀活動時,仍少不得酒,一方麵由於它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是酒可以帶來熱烈與歡樂。
祭祀中不僅要用酒,據記載有時用量也很大。如甲骨文中就有一次用一百鹵鬯酒進行祭祀的記載。用酒量的大小,恐怕與祭祀的規模,主要是參與祭祀的人的多少有關。因為祭祀後要開宴飲酒,參與祭祀的人多,飲用時所需之酒自然也要多些。至於供奉給神祗祖先的酒,恐怕量倒是不大,這從用酒祭祀時所用盛酒器皿的情況可以看出來。
古人在用酒進行祭祀時,盛酒的器皿也是很有講究的,必須用專用的器皿。《禮記·禮器》中說:廟堂上的祭祀,夏代用一種飾有雲雷紋的大型酒器“馮尊”;周代用飾以象骨、畫有風羽的大型酒器“犧尊”。尊貴的人舉容量三升的“觶”敬獻;插微的人舉四升的“角”。天子諸侯的酒尊不用托盤,大夫用無足的托盤,士用有足的托盤,可以說等級森嚴。
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的發展,知識的提高,祭祀祈福的活動日益減少。今天,稱得上“規模”的祭祀,如每年山東曲阜的祭祀孔子,已完全成了“表演”,娛樂旅遊者;對陝西黃帝陵的祭祀,已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和做法。但在今天的節日飲酒中,我們卻可以找到不少古代祭祀的軌跡。
節日與酒
俗節飲酒,皆古人祭祀之期也。酒誥雲:祀茲酒。古人無泛然飲酒者,率皆祭畢而後飲。祭有常期,故飲亦有常時。後世祭禮廢而飲酒如故,遂成俗節。我們今天許多節日的飲酒,都與古代的祭祀有關。
春節與酒
今天的農曆正月初一,叫春節,古時叫“元日”、“元旦”或“端日”。都是指新的一年第一個月的第一天。
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剛開始,這是值得慶賀的,按《禮記·月令》的記載,這個月是“立春”的月份,天子要於立春那天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去進行迎春之禮。這個月的第一個辛日,天子要舉行祭天之禮,向上帝祈禱五穀豐收。然後選一個亥日,天子親自裝耒耜,率眾在“藉田”裏耕種。返回後,舉行宴會,稱為“勞酒”。這種耕藉田的具體做法,雖說後世有所改變,但祭天、開宴,卻一直延續了焉,到1912年民國成立後,還有大總統“祀天祭地”的禮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