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酒經(8)(1 / 3)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個“九”,故而叫“重陽節”,也叫“重九”節。

“重陽”,在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遠遊》:“集重陽人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重陽的飲宴了:

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

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這裏同時提到了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重陽節的活動很多,如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和飲酒等等。

登高、插茱萸和飲酒,互相之間關係密切。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重陽登高》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因此也。

這本隻是個神話故事,但於後世影響深遠,以致演化成九月九日登高飲酒之習俗。

菊花,除了觀賞價值外,也確是一味良藥,其性味甘苦、涼,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本草綱目·附諸酒方》中載:

菊花酒,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煎汁,同曲米釀酒。

重陽節不僅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也有飲茱萸酒的做法。《濟南采風記》:“九月九日,登高飲茱萸酒。”《象山縣誌》:“重陽,士人登高燕賞,以茱萸泛酒。”茱萸是一種含辛烈香氣的植物,也是一味藥,有溫中、理氣的作用,但有毒。《齊氏要術》中說:“舍東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不知是不是由於茱萸含的某種氣味能驅除一些蟲子的原因。

人們在重陽日佩茱萸,認為可以祛邪辟惡和長壽,據晉代人葛洪在《西風雜記》中說: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可見這種習俗,由來已久,後來發展成為用茱萸泡酒喝。

除夕與酒

除夕是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俗稱“年三十”,按舊俗兩節之間有些節日,也是要祭祀的,當然也要用酒和飲酒。如農曆十月十五日下元節,民間要準備豐盛的菜肴享祭祖先神靈;農曆十一月裏的冬至節(按陽曆為12月21日或22日),按商周時的曆法以冬至前一日為歲尾,冬至日為歲首,家人團聚,享祭先祖,慶賀往來,一如過年,以後曆法雖有變化,直到確定12月30日為歲尾,冬至日始終是要設酒宴、祭祖先的。12月,也叫“臘月”,還有“臘日”祭祖;23或24日的“祭灶節”(或叫“小年節”),也都要用酒飲酒。

第五講酒出故事

楊維禎鞋杯行酒

楊維禎,元代文學家、書法家,詩風奇詭,文字過於藻飾。書法善行書、草書。

元末張士誠起兵占據蘇州,元朝皇帝為了拉攏他,就賜以“上尊酒”,張士誠設宴招待元使者,也邀請了楊維禎。他就即席賦詩一首:“江南處處烽煙起,海上年年禦酒來;如此烽煙如此酒,老夫懷抱幾時開。”當時張士誠聽到這首詩後,感到十分羞愧。

楊維禎性嗜酒,“酒酣興至,筆墨橫飛,或自吹鐵笛,侍兒歌以和之,人目為神仙中人”。

楊維禎不僅好酒,而且好色。他每次在席上飲酒,就要察看歌妓舞女的鞋子,如果是纏足小鞋,就叫她們脫下鞋子,放入酒杯飲酒,稱之為“金蓮杯”。在座的人見了,都感到惡心,特別是倪元鎮,每當見楊維禎鞋杯行酒,就怒氣衝衝地離開宴席而去。

晚年,他閉門謝客,但還是喜酒如故。他在門上寫了幾句話:“客至不下樓,恕老懶;見客不答禮,恕老病;客問事不對,恕老默;發言無所避,恕老迂;飲酒不輟樂,恕老狂。”可見,楊維禎還是那樣地狂誕不羈。

劉伶與《酒德頌》

劉伶,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鹹、王成等齊名,稱為“竹林七賢”。

劉伶嗜酒成性,生活放蕩不羈。做官時,他經常乘著鹿車,攜帶一壺酒,並叫人拿著挖土工具,說:“我死後,你用這埋葬我。”

罷官後,他更加縱酒放誕,蔑視禮法。有一次,他裸著身子見人。有人責怪他,說他太放肆,而劉說:“天地是我的屋宇,居室是我的褲子,你們不應當走進我的褲子裏來,怎麼還要責怪我呢?”

再有一次,劉伶喝酒過多得病,但還想喝,向他妻子要求。妻子把酒倒掉,把盛酒的器皿搗毀,流著眼淚勸說:“你喝得太過分了,這不是保養身體的辦法,一定要把酒戒掉。”劉伶說:“你說得很對。我自己不能戒掉,隻有在鬼神麵前發誓,才能戒酒,你快準備些酒肉吧!”妻子就把酒肉供在神像前,叫劉伶發誓。劉伶跪著禱告說:“天生我劉伶,愛喝酒聞名,一次喝一斛,五鬥除酒病。婦人家的話,千萬不能聽。”說完便拿起酒肉吃喝起來,不久就醉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