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1 / 3)

書法概述

書法由來

現存文獻沒有明確記載書法藝術起源於何時?不過,我們可以從文字研究中得到某些啟發。漢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寫作,像經緯交錯的織紋。上古陶器多以織紋作為美飾,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飾的含義,如古漢語中的“文飾”、“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飾含義的“文”來給漢字定名,說明漢字從一開始就注意美飾,具有藝術化的傾向。並且也可以由此推斷,書法藝術與漢字一樣古老,書法藝術的起源與漢字的起源是同步的。

傳說漢字是由倉頡刨造的,“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對倉頡造字的傳說,一般認為,文字是語言的記錄符號,是人類社會交際的工具,它的產生隻能建立在社會實踐與約定俗成的基礎之上,《荀子·解蔽篇》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曆史上的倉頡並非文字的獨創者,而是獨傳者,可能因為他對文字整理有特殊貢獻而被記傳下來了。除此之外,又有傳說:神農見嘉禾八穗而作八穗書,黃帝見紫氣景雲而作景雲書,還有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等等。但是神農、黃帝、少吳、帝堯皆為傳說人物,因此,他們的書法作品顯然屬於後人的偽托,不足為據。

在中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為甲骨文,從甲骨卜辭來看,當時人已非常注意刻字的美觀,在不少練習書契的甲骨片中,有一片(《殷契萃編》1468號)內容是從甲子至癸酉十個幹支字,反複刻了好幾行,刻在骨版的正反兩麵,其中有一行特別規整,字既秀麗,文亦貫行,其他字則刻得歪歪斜斜,不能成字,且不貫行。顯示時人注重書契的技巧訓練,已經把甲骨文作為美的對象來加以表現了。此外,還有不少甲骨片在刻文的凹線內塗上朱砂或墨,有的甚至在同一片上塗以兩色。董作賓先生認為,塗以朱墨,為了裝潢美觀,和卜辭本身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殷人這樣做,完全是出於一種求美意識。這種現象在以後的青銅器上也有,如春秋時代的《欒書缶》等,在刻文的凹線內以金錯嵌,甲骨文裏麵就已出現這種於審美意識下所施之文飾,說明文字作為藝術品的習尚早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存在了。

書法發展進程

漢字書寫藝術的名稱最初收做書,以後經曆了書藝、書道和書法的演變。書法追時代變遷,隨人情推移,生生不息,綿綿不絕。不同時代的人們在接受它的時候,將不同的審美觀念注入其間。使它的字體形態和書寫風格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同時,它的名稱也隨著實際內容的變化而不斷更改。

漢以前,書法就叫做“書”,它的意義既表示書寫動作,又表示所書的作品。東漢蔡邕的《筆論》說:“書者,散也”,《九勢》說:“夫書肇乎自然”,都將書法稱為“書”。

東漢後期,分書產生了,出現橫、豎、撇、捺等各種形態不一的點畫,以線的變化組合為特征的書法藝術走向成熟。當時,書法被認為是一種高深的才能和道藝,《全後漢文》卷二十五載班固《與弟超書》曰:“得伯講書,稿勢殊工,知識讀之,莫不歎息。實亦藝由人立,名自人成。”因此,“書”開始後綴“藝”字,稱為“書藝”。《後漢書》記載和帝的陰皇後“善書藝”,即是一例。

魏晉南北朝,學術氣氛空前濃厚,有關文論、詩論、畫論的理論專著競相迭出,書學研究也成果累累。衛恒、成公綏、王羲之、羊欣、虞和、王僧虔、陶弘景、庾肩吾等著名書法家,都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著述文講。當時學人尚老莊學說,士大夫張口閉口談玄論道,風氣所致,書學研究也蒙上了一層道家氣氛。傳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雲:“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王僧虔《筆意讚》雲:“書之妙道,神彩為上。”他們都認為書法藝術的終極目標是求“道”,因此,有人把傳統的“書”和“書藝”改稱為“書道”,傳衛鑠的《筆陣圖》就有“書道畢矣”之說。

唐代,楷書與今草發展成熟,點畫形式日益豐富,結體方法日益複雜。唐代很重視書法教學,以前從總體上及精神上去把握和體味的“道”實在太模糊,難以言傳,不適應講授要求。於是,書法研究慢慢開始偏重於技法探討,《唐六典》“弘文館學士”條記載:太宗貞觀元年,詔令現職之京官,不論文武,凡列五品之上,喜學書法,且筆法稍佳、具有發展潛能者,皆準到弘文館內聆聽書法講授,由歐陽詢和虞世南負責講授楷法。歐陽詢的《八訣》《三十六法》《傳授訣》《用筆論》,虞世南的《筆髓論》等專講技法的著作,可能就是因此撰寫的。太宗李世民、張懷瑾、韓方明、林蘊、盧攜等人,也都寫過類似著作。到唐末,有關執筆、用筆、點畫、結體等各種書法技巧的理論均已建立。這種重“法”的研究狀況使書寫藝術的名稱開始從“書道”逐漸轉變為“書法”。初唐虞世南的《筆髓論·契妙》說:“故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書旨述》說:“書法玄微,其難品繪。”一會兒稱書道,一會兒稱書法,反映了新舊觀念正處於交替過渡的時期。中唐以後,盡管還有人沿襲舊說,稱為書道,但稱書法的人越來越多了。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說:“書法當自悟耳。”蔡希綜《法書論》也說:“餘家曆世皆傳儒素,尤尚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