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3)(1 / 3)

“渴”與“潤”的問題也有比較淺近的一麵,即被動出現了渴筆隻能是在字的後半部(如果整個字或幾個字都用渴筆寫成,當然不在此例)。因為書寫漢字時,若是上下結構的字,必先寫上部再寫下部;若是左右結構的字,則先寫左邊再寫右邊。被動出現的渴筆是指在一個字尚未寫成,而筆中所含的墨已經枯竭,所以出現了渴筆。這種渴筆如果是在字後半部(即下邊或右邊),就大致不成問題。但初學寫字的人因缺乏用墨的基本功,也可能因連續書寫而在字的前半部(即上邊或左邊)出現渴筆,然後蘸墨,用潤墨寫出後半部。這種先枯後潤的字太不合用墨之法,並使人對字的形象產生分裂感,在稍有墨法基本功的人筆下是不至於出現的。

對於已有墨法基本功的作者來說,書法中的渴筆應是主動寫出,為的是取得一種渴與潤和諧結合、給人以蒼勁之感的效果。但所謂“主動”,也並不是指預先作一番設計,而是就在行筆書寫的過程中,隨時根據審美的直覺,信手寫出準確的渴筆。要做到這一點,當然必須有較為成熟的控墨運墨的功夫。

墨色雖有種種變化,但這一基本功的根本之點卻在筆和墨的關係上,也就是說用墨要始終受到筆的控製,這樣才會取得兩個重要的效果:

奏,給人以氣脈通暢的感受。

第二,以筆控墨,才能真正做到“墨到之處皆有筆在”。這是傳統書論中很強調的一點,應該說強調得對。因為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意在筆先”、“心手相應”,表明所作之書乃是真正自覺的藝術創造,而不是在失控狀態下碰巧寫成。

有人可能產生疑問,說“墨是筆寫出來的,難道還會出現有墨無筆的情況”?要知道這種情況是很容易出現的,而原因即在於墨水在紙上的暈化。初學寫字,很可能著筆之處隻有細細一劃或小小一點,暈化以後卻變得粗大起來。那麼,這加粗了的筆畫究竟是作者的自覺創造呢,還是宣紙的特殊性能所造成?答案顯然應是後者,而這就是“任筆為畫,因墨成字”的表現之一。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不僅書法藝術的自覺創造性要打折扣,而且那大大暈化了的點畫又怎能富有彈力而稱得上精深呢?當然,“墨到之處皆有筆在”這句話也不可以絕對化。用宣紙寫字,要說沒有絲毫暈化,恐怕任何書法家也是做不到的。隻要不出自覺控製的範圍,保持點畫的精深、形象的美觀,那麼也就可說是控墨有法了。

從書法美學的角度看,書法通過靈動神奇的筆法、雲煙鬱勃的墨韻、險夷欹正的間架、參差流美的講法,出神入化地創造出元氣渾成的藝術美,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書家的審美感受和精神境界,給人以高度的審美享受。

中國書法藝術中,筆法、講法和墨法有機統一,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過去人們探討書法藝術美時,論筆法和講法多一些,而論墨法就較少。其實,書法家手握七寸柔管,提按轉折、揮毫染翰之時,那橫貫全幅的墨氣,黝然如潭的墨色,正是書法家以情動筆、以毫留形的神奇記錄。這滿紙氤氳的雲煙,是筆與墨結合的產物。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說:“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過能以墨隨筆,且以助筆意之所不能到耳。蓋筆者墨之帥也,墨者筆之充也;且筆非墨無以和,墨非筆無以附。”這段話對墨法和筆法的密切關係做了很好的說明。書法創作實踐告訴我們,字體本於用筆,而飽於用墨。用筆穩實則墨色凝聚,用筆輕飄則墨色浮泛。成功的書法作品,不但應筆力遒健,布局天然,而且要墨法華滋,墨光晶瑩。一切生硬夾雜或滲化失形的用筆都是不美的,當然也是我們所不取的。

墨色,是書法藝術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清代包世臣《答熙載九問》認為“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其後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也說:“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逆,可謂美矣。”書法是表現生命節奏和韻律的藝術,非常講求筋、骨、血、肉的完滿。字的“血肉”就是紙上水墨。隻有水墨調和,墨彩絢爛,才能達到筋遒骨勁、“血濃肉瑩”、脈氣貫通的美的要求。

墨色的濃淡枯潤能渲達出書法作品的意境美。枯濕濃淡、知白守黑是墨法的重要內容。書法,是在黑白世界之中表現人的生命節律和心性情懷。在素絹白紙上筆走龍蛇,留下瑩然透亮的墨跡,使人在黑白的強烈反差對比中,虛處見實、實處見虛,從而品味到元氣貫注的單純、完整、簡約、精微、博大的藝術境界。作品中的墨色或濃或淡、或枯或濕,可以造成或雄奇、或秀媚的書法意境。潤可取妍,燥能取險;潤燥相雜,就能顯出字幅墨華流潤的氣韻和情趣。清代的書畫家鄭板橋的書品格調高邁,意境不同凡俗。究其原因,除了人品清正、書法用筆天真畢露、講法追求亂石鋪街的自然生動以外,還與他非常考究墨的濃淡枯潤有關。他的“六分半”書,墨色用得濃不凝滯,若春雨酥潤;枯不瘠薄,似古藤掛壁,給人以流通照應、裱纖間出的意境美感受。同時,墨色的或濃或淡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又體現出書法家不同的藝術品格和審美風範。清代的劉石庵喜好以濃墨寫字,王夢樓善於用淡墨作書,“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現代書法家沙孟海、林散之、費新我等,以及不少日本書法家都十分講究墨色的濃淡轉換、枯潤映襯,力求造成一種變化錯綜的藝術效果,表現出空間的前後層次,從而達到了筆歌墨舞的美的境界,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