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5)(1 / 3)

書法的運動感是由按時間序列排列的那些富於節奏韻律的筆跡傳達給人的視覺的。觀賞者同時可以感知到運動著的線與線、構架與構架之間錯綜變化的力的相互作用。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或一個點畫構建優美的字,它所呈現出來的力度美,通過觀賞者豐富的遐想和移情,賦予點畫和結構以生命力。這些千姿百態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覺力式樣,都是在運動中完成整體的藝術表現過程的。各種能動因素在作品中的彙聚變化,最終將賦予作品一種極其微妙的力平衡。而這種微妙的平衡,又寓表現性於多樣統一的整體之中。多樣統一的力平衡式樣,傳達的是書法的和諧之美。

漢字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節奏的增快,實用功能要求它必須由繁向簡演變。早期的甲骨、鍾鼎、小篆,多用於祭祀、官文、石刻、鑄造,線條圓轉繁複,書寫節奏緩慢,單個字獨立而少映帶與顧盼。與後來的書體比較,缺乏整體的運動感,內涵一種端莊靜穆的古典美。

漢隸和楷書將篆書的圓轉改為方折,部分線濃縮為點,增快了書寫速度。但由於“橫平豎直”的基本構架對垂直和橫向重力平衡的審美要求,產生了由知覺力的平衡差異而派生的險絕與平正的變化。書寫愈快,縱橫奇宕的運動感也愈強烈。講草、行書以至今草、狂草,把書法的審美層麵和內涵推向更為深邃的境界。

不同的運動感是在不同的運動力的作用下呈現出來的。由點畫的左右高低、枯濕濃淡、方圓提按、粗細長短、曲直剛柔、力度力向等,以及結字的大小疏密、高矮向背、照應顧盼,講法的黑白虛實、映帶氣勢、鈐印題款諸多因素所產生的不同方向的知覺力,在運動中相互支持,相互抵消,構成一種“巧妙的平衡”圖式。

視知覺感受到的這種微妙的平衡,既與人類追求平衡的“愉快原則”有關,又與自然物理追求絕對值的機械平衡大相徑庭。就點畫中的力感而言,無標準的強弱與大小,這把量度力感大小的尺子,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且因人而異。一幅書法作品,就是書家心理力的活動分析圖。書法家在書寫之前,由於文字內容和審美欲望等多種因素激發的感情衝動,喚起一種心理力萌動,並通過手臂和腕指將衝動的心理力傾注到筆鋒,記錄在姿態各異的點畫之中,表現出方向、大小和情性不同的知覺力。同樣的點畫,不同的書家乃至同一個書家在不同的時間序列去書寫,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力態。同樣一個字和同樣文字內容的作品,千人千麵,瞬息萬變,其知覺力式樣就更是異彩紛呈了。

毛筆的運動左右著點畫的運動方向。筆勢引導觀賞者的視覺去發現和感知不同方向的運動力。而點畫與點畫、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那些極微妙的,構成排斥與吸引的張力因素,需有較高審美學養才能領略到。

一個字的“中宮”,就具有一種內聚力。同樣,點畫密集的結構,對周圍零星的點畫也具有一種吸引力。但作用於點畫之間的張力是有限量的,正如月球和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是靠它們之間的吸引力一樣,衛星一旦超越軌道範圍,就失去了引力。點畫組合的距離、位置有它自身的規律性。在行草書的創作中,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的結字與講法,固然能給人險絕跌宕的審美情趣,但起落開合不能脫離漢字結字的“可識性”和傳統的排列順序。點畫間不創造張力,其書平庸呆滯,毫無生機;而點畫間失去張力,其書蓬頭垢麵,散亂難識。

距離和濃淡、枯濕、大小、長短、向背、欹正等相生相克,互補互用。用濃補短,用淡減長,用濕求近,以小為遠,以枯削大。反向生欹,迎合取媚。

劈點向左下的運動力與挑點向右上的運動力相抵消;點畫密集的字產生的引力與點畫少且濃黑的字產生的引力相競爭;向右欹側的字產生的重力用向左傾斜的構架去支撐;濕重濃黑的起著字產生的重力用向左傾斜的構架去支撐;濕重濃黑的起著字產生的重力與雖小卻密實而懸空的題款所產生的重力能平衡:大塊留白中的黑點所產生的張力敢與密不透風的大麵積線構的張力相抗衡;左弧豎的張力與右弧豎的張力的相互作用使左右結構相抱難分;一小方壓腳印豔麗而跳動的紅色,可牽發整幅作品的運動感;紙邊框廓所產生的左右均等的內在張力,會被運動著的線條切割後重新組合;線條密滿的作品,以虛作實,要著眼大小空白處所產生的重力的相互作用;靜止的方框裝裱淡雅的外框後,顯得更加靜穆,能反襯作品的運動感,甚至在有形無形之間的筆勢筆意中也能感知不同方向的力在運動。凡此種種,舉不勝舉,都在線條的千變萬化和觀賞者的感知中隱現。

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對具象藝術,可從直接而具體的典型形象獲得美的愉悅,喚起美的聯想與共鳴。而對那些帶有抽象性或純粹抽象的藝術品,就需要豐富的移情和聯想,才能發現作品美之所在。漢字由象形文字變成抽象的記事符號以後,由字型結構之中已看不到具象意義。但書法作品的字形美,卻能牽發人們追蹤世間萬物情態的移情聯想。尤其是那些才華橫溢能達“自然之妙”的大家筆下的作品更是斑斕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