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6)(1 / 3)

講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基於文字本身的實用價值,同時又符合民族的審美觀念。它要求刻寫簡便又清楚,並且要有一定的順序,進而再講究形式上的美觀大方。甲骨文的講法大體整齊,字序由上而下,行序由右而左,而行距又往往大於字距,原理就在於此。

鑒於甲骨文的刻寫順序有利於刻寫,有利於識讀,而且又符合民族的審美觀念,於是約定俗成,形成了一種統一的格式。即使發展到後來,文字演變了,工具改善了。這上下有序、左右有別的格式並沒有改變。相反,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字的演變、工具的改善,這種格式卻不斷地得到改進,使講法更加完善和完美起來,藝術性也越來越強,終於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即以由甲骨文演進而來的鍾鼎文而言,這些銅器銘文大都是刻範鑄造的,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在單線的組合中出現了粗點子,有些筆畫甚至寫成了麵,曲筆、直筆變化較多,字的筆畫兩端或方或圓。所有這些無疑豐富了甲骨文的表現形態。結構方麵,各部分的配合與呼應比較講究,外形雖然同樣以長為主,但大小漸求勻稱,因此行款比甲骨文整飭多了。由於銘文的安排一般都考慮到與器物造型的統一,因此布局很得當,文字的史書之性質變而為審美之文飾,其效用與花紋同,富有裝飾性。“有意識地把文字作為藝術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藝術化的裝飾化,是春秋時代的末期開始的。這是文字向書法的發展,達到有意識的階段”。

如果拿鍾鼎文與甲骨文相比的話,在講法上前者要比後者規整、均衡。從功用來看,如果說甲骨文的目的主要在於實用的話,那麼鍾鼎文的宗旨主要在於觀賞了。然而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鍾鼎文,其講法的格式順序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得到加強,形式也就更有意味。

正因為由上而下的字序,由右而左的行序,這種格式的講法,既有利於刻寫識讀,又符合民族的審美觀念,因此,盡管文字由甲骨文演變為鍾鼎文、石鼓文,再演變為秦篆、漢隸、魏碑、唐楷,以及流動靈活的行草書,但這種格式的基本講法始終沒有改變。這種程式化了的格式,隻是隨著文字的演變,工具的改進,講法愈加完美,使文字在初始的實用價值中融入了藝術價值,而終於成為一種舉世矚目的特殊藝術。

書法的這種書寫格式是由人們的社會生活實際所形成的。如果文字書寫沒有一定的順序和規則,那麼,勢必雜亂無講,既不便讀寫,又無審美價值,書法也就不能成為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要知道,任何藝術音樂、繪畫、建築等等,都是由實用而發展起來的。

2.講法的法則

我國傳統的書法是由用筆、結體、講法這三方麵組成。用筆的目的在於點畫,結體的目的在於造型,講法的目的在於布局。書法是二度空間的平麵透視藝術,它的講法如同繪畫的構圖,講究“經營位置”、“意在筆先”,強調整幅作品的和諧統一的整體美。由於書法大多是積字成行,再積行成篇,書寫時按照先上後下,再由右而左的順序一氣嗬成,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精美出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笪重光《書筏》),這裏有個分行布白的問題,所以講法又有“分行布白”之稱,也叫“置陣布勢”。

講法的基本法則,就是在一定的平麵透視上,意在筆先,通過心手相應的揮運,使得書寫出來的筆墨文字恰到好處,與潔白的紙張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看上去重心平穩,布白均衡,氣韻生動,通篇和諧,有節奏,有情趣,如詩若畫似音樂,令人悅目賞心,或者令人悠然意遠,或者令人爽然神暢。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不然就失重失調,不平衡,不協調。變化而統一、對比而調和、參差而均衡,是一切藝術形式美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法則。變化、對比、參差是製造並展開矛盾,而統一、調和、均衡則是處理並解決矛盾,於是相反相成、對立而統一。作為書法藝術的講法來說,構圖同樣也要遵循這對立而統一的規律。對立統一就是藝術中所說的均衡,因此,均衡乃是講法的最基本的法則。

鑒於在自然界,在日常生活中,相對靜止的物體都是遵循力學的原則以安定的狀態存在著的這個事實,在審美方麵相應地產生了視感平衡心理,所以在書法的講法上必須考慮均衡這個因素。

均衡形式大體分為兩類,即靜態均衡與動態均衡。靜態均衡是指沿著中心軸左右構成對稱的形態,兩側保持絕對的均衡關係。它如實驗室中的天平,平衡時是成軸對稱。動態均衡是指以不等質和不等量的形態求得非對稱的平衡形式。雖說這兩種形式都是指在相對靜止條件下的平衡關係,但靜態均衡在心理上偏於嚴謹和理性,因而有莊重感;而動態均衡在心理上則偏重於靈活和感性,因而有生動感。

由於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其講法都是由正文、款識、印記這三個要素組成的,因此在同一紙的平麵上大都是采用和遵照動態均衡的形式法則來構圖,如條幅、橫幅、扇麵、頁麵等。但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對聯,它采用的不是動態均衡而是靜態均衡;因為對聯不是處在同一紙的平麵上,而是處在一分為二的兩紙的平麵上。如果對聯不這樣構圖,那麼空間結構就得不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