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8)(1 / 3)

(1)填格式。填格式就是把一個個文字填寫在橫豎成行的九宮格裏。這種句式雖然整齊清楚,但畢竟刻板劃一,實用性大,藝術性差,適合書寫內容比較莊嚴的那類文字。填格式往往用砂畫成橫豎成行的界格線,也有折成格痕而不畫格的。填格式比較適宜於工穩嚴謹的篆隸楷諸書,而不大適宜於流行飛動的行草書。由於篆書雍容修長取縱勢,因此書寫時上下字距較小,左右行距略大,應畫或折成豎長格。由於隸書方折短扁取橫勢,因此書寫時上下字距大,左右行距小,應畫成或折成方格或長格。由於楷書端正方整,因此書寫時字距和行距可以一樣大小,也可以字距小而行距大。如畫或折成界格的,上下字距和左右行距應相等成正方形;如不畫或折成界格的,為了行句的清楚整齊,一般應上下字距小,而左右行距大。

雖然填格式的句子,上下字之間點畫不相連接,但上下筆之間筆意要映帶照應,隻是用筆比較含蓄穩重,筆意沒有行草書那麼外露罷了。

(2)貫珠式。貫珠式構圖,是行草書最常見最常用最基本的句式,它像一根彩線串起各個大小不同的珍珠,把各個大小不同的文字書寫在行問的中心線上,這種句式往往把大小長短的文字自然地相間在一起,如同細細的雨絲中夾雜著點點的雪片,故又有“雨夾雪”之稱。

貫珠式一要大小各字貫穿在行句的中心線上,二要大小各字形體自然。大小各字貫穿在行句的中心線上,行距才均勻,行款才整齊,行間才茂密;大小各字形體自然,大者自大,小者自小,造型才有天然之趣。

貫珠式構圖,行間句子的貫氣以意連為主,但也可間用筆連。純意連,字字斷,未免過分溫文爾雅;純筆連,字字連,未免過分纏繞跳蕩。隻有意連中間夾雜著筆連,貫珠式的構圖才不溫不火,相映成趣。

(3)遊蛇式。遊蛇式與貫珠式有點類似,但不同的是,前者圍繞著中心線搖擺式地由上而下,後者是沿著中心線直梯式地由上而下。字句的欹斜的體勢或左或右,“欲左者發之於右,欲右者發之於左,使其左右擺動,搖曳而下”(蔣正和《書法正宗》),恰似青蛇遊行在碧草間,故名。

遊蛇式行句的行氣非常流動靈活,搖曳生姿,重心平穩,筆致遊動,款式流美,富有生氣和動態。

遊蛇式大都是行草書,行句中的貫氣取勢以筆連為主,意連形連為輔,並而用之。為此,行句間各字的大小、長短、左右、斜正,應圍繞著中心線而下安排,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遊蛇式比貫珠式更為靈動、美妙,因此難度亦大。明末書法家王覺斯的行草書喜用這種句式構圖,而且運用得非常成功,流風所及,曾影響日本的書道。

(4)竹節式。竹節式構圖,就是一筆數字、一筆數字地以此類推寫去,其行句的形式如同牆角的翠竹一節一節地生長出來一樣,故名。此式一筆連寫數字,采用的是大草數字筆連的寫法。數字為一節,一節寫好後再濡墨染毫另寫下一節,故節與節之間筆斷意連,遙相呼應。

其實竹節式乃是遊蛇式的誇張和變形,然而正由於誇張和變形,構圖新穎別致而又生動美妙。

竹節式構圖,在中國似乎未見過,但日本書法家村上三島的作品則近之。由於竹節有長有短,因此竹節式構圖不適於長短劃一的律詩絕句,而宜於參差不齊的長短句“詞”。

(5)疏影式。疏影式不僅行距大,字距也大,整幅作品白多黑少,筆墨疏落蕭散,有一種月朗星稀、疏影橫斜的意境,故名。它為五代書苑奇人楊凝式所創,楊的《韭花帖》就是這種疏影式構圖的代表作。明代書畫家董其昌也善用此式,但更誇大之,白更多,黑更少,別有一股清氣逸致溢於紙上。

此式的特點是:用筆從容不迫,結體平靜和雅,布白疏遠空淡,以少勝多,以虛勝實,有仙家出世之想,無人間煙火之氣。

疏影式構圖盡管行距大字距亦大,但畢竟采用的是有行無列的形式,因此行距應大於字距,也即字距大而行距更大。此式字體應以行楷為好,貫氣則宜於意連和形連,字雖不連而氣脈相連,構圖要在不經意中顯得錯落有致,有疏星麗天之妙。

疏影式構圖,要突出一個“疏”字,且一定要疏得有道理、有情趣、有韻味才好,不然的話,為疏而疏,疏得糊塗,那就沒有意思了。

8.講法的謀篇

凡是藝術,都是一種“有規則的自由活動”,作為書法藝術來說,當然也不能例外。唯其有規則,就不能隨心所欲地信筆走龍蛇;唯其是自由活動,就不能讓規則之繩縛住手腳。所以作為抽象的書法藝術,它的講法布置大致則有,具體卻無的。總的要求對立而統一,多樣而和諧,謀篇就是遵循這個形式美之法則,使“講法要貫而變”。

書法表現的對象是有一定內容的文字,因此謀篇時就要根據書寫的具體內容、一定字數和筆墨形式統籌兼顧而又恰到好處地進行安排,心手相應,才能翰逸神飛。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就強調過,“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俯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這裏的預想,不消說就是謀篇,指出作書前先要“經營位置”,進行必要的布置。怎樣布置?“一點乃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根據書寫內容的字數多少,形態大小,或低昂、或斜正,從頭至尾進行安排,令其筋脈相連,意在筆前,以求得通篇的和諧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