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腕:即以左手枕於右腕之下,借其力以稍懸。這種方法,腕的活動幅度很小,適於初學小楷。
提腕:肘依著案而腕提懸。這種方法,腕的活動幅度雖比枕腕大得多,但因以肘著案,活動仍受到一定的限製,字的直徑較小,可以執筆略低一些,字的直徑較大,可執筆略高一些。
懸腕:即懸射。前麵所謂“提腕”,是懸腕不是肘,這裏所謂“懸腕”,要求肘腕皆是,因此,亦可稱之為“懸肘”。這樣,不僅肘腕的活動都得到了解放,可以揮運自如,不受字徑大小的限製,膚、肩、肘、腕之力還能同集筆端,古人有“全身力到”之說,必用此法。寫三寸以上的大字,也必用此法。
關於腕法,古人還有“腕平掌豎”之說。所謂“腕平”,當與掌豎相對而言,如果像有的人所說,必須是能腕上放一碗水而不灑,則除非是運筆時腕不動,這又和運腕的要求相矛盾了。丁文雋先生在《書法精論》中說:“執筆貴活,直須實而能豎,腕須平而能轉”,“故管不能終直、腕不能終平也”。此話言之成理,值得參考。
(3)用筆法
用筆法就是寫字的點畫時運用毛筆的基本法則。古人論書,多把用筆法放在首位。如衛夫人《筆陣圖》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王羲之也說:“夫書貴乎平正安穩,先須用筆。”用筆又包括“用鋒”和“運筆”兩個基本方麵。
①用鋒
所謂“鋒”,一般指毛筆的鋒尖,或指筆毫之前端,又有“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之說,在實際應用時,卻出入較大。
關於用鋒之說,曆代多主中鋒。劉熙載卻把用鋒分為八種:即中鋒、側鋒、藏鋒、露鋒、實鋒、虛鋒、全鋒、半鋒。也就是四種對立的用鋒方法。也可以說這八種隻是中鋒和側鋒兩種,其他六種是中側的變化。此外,還有所謂“順鋒”、“逆鋒”、“折鋒”、“轉鋒”、“絞鋒”、“裹鋒”、“蹲鋒”、“築鋒”、“挫鋒”等名稱,又多與運筆法混稱。這裏將最常見的“用鋒”方法解釋如下:
中鋒(又稱“正鋒”):是行筆時主要的用鋒方法。無論是提毫運行,還是鋪毫運行,毫尖都要在筆劃中間。這樣才能做到四麵勢全,寫出的點畫圓勁,有立體感。
側鋒:雖非主要運筆方法,但除籀、篆外,其他字體作點、成捺以及鉤超轉折之時,往往用以成勢,然後調鋒使正以後再出鋒。當主畫行筆之中,或撇捺鉤超出鋒之際,如將筆鋒偏於一側,常有虛、扁、散、弱的毛病,又叫“偏鋒”,是為病筆。
藏鋒(又叫“隱鋒”):一般指起筆或收筆時,筆鋒藏在中間,所謂“藏頭護尾”。藏鋒的效果,能使點畫含蓄、有力,又所謂“筋骨內含”、“藏鋒以包其氣”。
露鋒:指點畫起收時,筆鋒露在外麵。露鋒收筆,又叫“出鋒”。其效果是鋒芒畢露。有所謂“露鋒以縱其神”。
逆鋒:即指與筆畫行進相反的用鋒方法,一般藏鋒的起筆或收筆都用逆鋒,其效果是含蓄、勁澀,筆力沉實。
順鋒:即指與筆畫行進主向一致的用鋒方法。不僅露鋒起筆、收筆都屬於順鋒。即藏鋒起收的橫豎撇捺等,在起筆之後轉入行筆(過筆)時,也是順鋒。
折鋒:是形成方筆時的用鋒方法。折鋒分為兩種:一種是方筆點劃之起筆和收筆的“折鋒逆入”或“折鋒頓收”,一種是行筆至折筆處,筆鋒不環轉而下折或右折。皆所謂“折以成方”。即用折筆寫出的點畫呈方形或方勢,而顯得肯定、剛健。
轉鋒:是形成圓筆的用鋒方法。轉鋒也是有兩種:一種是圓筆點畫之起筆和收筆之“裹鋒逆人”或“轉鋒回收”,一種是行筆至彎轉處隨圓角而轉環,皆所謂“轉以成圓”,用圓筆寫出的戰略畫不帶棱角,顯得圓渾而含蓄。所謂絞鋒,也是形成圓筆一種方法,比“轉鋒”動作較重而迅疾,筆毫如絞。
築鋒:雖然效果似藏鋒,但多用於筆畫相接處,意如築牆,禱土使之堅實,即筆鋒行至筆畫相接之處,略駐而上下左右稍逆人如楔,然後再繼續行筆。
蹲鋒:為中鋒行筆中用鋒的一種。按筆程度比提筆重,比頓筆輕。行筆時對紙麵保持較重而又均勻的壓力,所謂“鋒蹲有節、輕重有準”,而非盡力輔毫,其寫出的筆劃粗細勻稱、遒勁、沉實而有立體感。
縮鋒:一般指收筆時回縮之動作,不出、不頓,其收筆效果形如懸針而略顯禿鈍,可稱“古釵”,比較含蓄有力。
挫鋒:也是用鋒中較小的動作之一,往往在頓筆後略提,使筆鋒轉動,微離頓處,其勢如“錯齒磨牙”。
②運筆
運筆之法分起筆、收筆、過筆、提筆、按筆、頓筆、駐筆、澀筆、疾筆、戰筆、帶筆、接筆等。或將其分為兩類:一類屬於縱麵運動(即筆鋒就紙麵的垂直方向為高低之運動),一類為橫麵運動。(即筆鋒就紙麵為上下或稱前後左右之運動)茲分別解釋如下:
起筆:又稱落筆、發筆、興筆等。書法之點畫,妙在起止,不同書體點畫之特點,也多在起住筆。起筆,以縱而運動為主。
起筆是每筆在開始動作,有藏鋒落筆和順鋒落筆之分,有方起、圓起之別,還有輕重之不同,並各有要領。例如楷書橫駢畫之藏鋒起筆,有所謂“逆人平出”、“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之說;還有“撇之發筆重,捺之發筆輕”等論述。
收筆:又稱住筆、殺筆、結筆,即點畫行筆至終了時,出鋒或收筆回鋒,也有藏、露、方圓、輕重之分。如藏鋒收筆有所謂“無往不複”、“無垂不縮”,以取得含蓄、有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