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3)(1 / 3)

《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148)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153)

《禮器碑》東漢永壽二年(156)

《孔宙碑》東漢延熹七年(164)

《華山碑》東漢延熹八年(165)

《衡方碑》東漢建寧元年(168)

《史晨碑》東漢建寧二年(169)

《西狹頌》東漢建寧四年(171)

《孔彪碑》東漢建寧四年(171)

《鬱閣碑》東漢建寧五年(172)

《尹宙碑》東漢熹平六年(177)

《曹全碑》東漢中平二年(185)

《長遷碑》東漢中平三年(186)

習隸的要訣

習練隸書,也有規律可循,書家曾把如何寫好隸書的基本要領編成口訣,這樣就便於人們掌握。其中現代書法家任政根據自己書寫隸書的體會編成口訣,傳授初學者,得到了普遍良好的反應。現摘錄如下:

蠶頭燕尾(隸書波畫特征)。

藏鋒逆入(隸書每一起筆都要這樣)。

波磔分明(捺腳輕重起落,要交待清楚,不可含糊)。

橫平豎直(橫畫要如水之平,直畫要如繩之直,又要有起伏動宕,向背仰複,不可僵硬)。

中鋒渾厚(這是隸書用筆的基本原則。筆鋒沿筆畫中線運行,有提有按,一往一複,自然渾厚)。

淹留■截(運筆頓挫,留得住,拓得開,澀而不滑,往而能收,沉著痛快,斬釘截鐵)。

綿裏藏針(筋骨健,血肉厚,既柔和,又剛勁)。

漏痕坼壁(行筆圓融,起止自然,如屋漏痕,如坼壁縫)。

燕不雙飛(捺腳荽避免重複)。

蠶無二頭(橫畫並列時,不可有兩個以上的蠶頭出現)。

左右分馳(筆勢向左右發展,是隸書的特征)。

上下緊密(筆畫多的字要寫得緊密,以防鬆散)。落點星垂(每作一點如高空隕石,落筆輕,入紙重,取勢遠,收鋒急,圓滿精到,渾厚有力)。

橫波三折(寫一捺時,開頭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處要鋪得滿,波尾要拓得開,一筆之中要有三個以上的起落轉折)。

氣淳質樸(氣味要清雅,風神要灑落,筋骨要堅實)。

遒麗雄逸(勁健、秀麗、雄強、超逸,各極其致)。

金農所創造的隸體漆書

隸體漆書,是“揚州八怪”之一的書畫家金農所創造。

“王筆活鸞鳳,謝詩生芙蓉”五言聯,集中體現了金農漆書橫粗直細的基本特點。這是以往的隸書中從未見過的。關於金農這種漆書的形成和書寫方法,蔣寶齡在《墨林今話》中曾有論述:“書工八分,小變漢人法,後又師《國山》及《天發神讖》兩碑,截毫端作擘窠大字甚奇。”原來金農把《天發神讖碑》的方筆篆書取過來經營隸書,又將“截毫端”的筆用來書寫。也有人認為僅是將筆鋒掭扁。總之,他的筆仿佛是漆刷,漆書也就由此得名。還需補充的是:金農曾對硬筆書寫的橫粗直細梵文作過研究,這無疑對他漆書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

漆書,也是金農主張“獨詣”所釀成的美酒。金農在《畫竹題記》中寫道:“先民有言,同能不如獨詣。”又曰:“眾毀不如獨賞。獨詣可求於己,獨賞罕逢其人。予於畫竹亦然。不趨時流,不幹名譽,叢篁一枝,出之靈府,清風滿林,惟許白練雀飛來相對也。”

如何選擇隸書碑帖

初學隸書一定要選擇東漢時期的上乘碑帖。由於漢隸碑帖眾多,所以選擇碑帖,一是要選擇確當的藝術基調,二是要結合實際恰當地安排好臨帖的順序。

漢隸的風格多樣,主要的碑帖可以分成以下的幾個基本大類:

一、法度謹嚴,遒麗精密一路的主要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二、秀逸工整、圓靜多姿一路的主要有:《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三、方整寬厚、峻宕雄強一路的主要有:《張遷碑》、《西狹頌》、《衡方碑》、《華山廟碑》;四、風神縱逸、恣肆奔放一路的主要有:《石門頌》、《鬱閣頌》。

選擇碑帖可結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如初學入門,宜選擇法度嚴謹,工整精密的一路,有了基礎發展開去也就容易了。或選擇方筆,如《張遷碑》、《西狹頌》;或選擇恣肆,如《石門頌》等,書寫起來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端莊工整的楷書

楷書端莊工整,所以又叫真書和正書。它產生於漢代末期,成型於北魏,流行於東晉和南北朝,繁榮於唐代,並一直沿用至今。

楷書是從隸書慢慢發展演變而來的,它比隸書更便於書寫,形態更豐富,用筆變化更多。楷書結構比隸書精密嚴謹,點畫更加細膩生動,形成了楷書體勢的外在美和情態的內在美。

在楷書的形成過程中,魏晉是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鍾繇和王羲之是產生過大影響的書家。他們集古隸之方正,漢隸之道美,講草之簡捷,從而使楷書不斷完美,開創了端莊工整的楷書體,揭開了中國書法史新的一頁。

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的楷書,集魏晉南北朝楷法為一體,形成了字體嚴肅端莊,筆劃平穩凝重,結構嚴謹,法度森嚴的風貌。唐代楷書大家輩出,初唐有虞世南、歐陽洵、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楷書,不僅有繼承,又有創新,各成一家,對後世的影響極大。至今人們學習楷書,還是以唐楷為典範,因為唐楷的筆法,起迄分明,結構停勻,形體方正,應規人矩。

唐代著名的楷書碑帖主要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的《夫子廟堂碑》;薛稷的《信行禪師碑》;顏真卿的《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