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多寶塔》、《東方朔畫讚》、《鮮於氏離堆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大字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
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靈活多變的字體——行書
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書體。“行”是行走的意思。如果說楷書好比人的端坐,那麼行書就好比人的行走,顯得生動活潑,自由自在。
行書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字體。所以,行書從產生到現在,上下一千多年,一直盛行不衰。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是長於行書而名垂書史,他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在書法藝術中,篆、隸、楷、草各種書體,都各有一定的規則,惟獨行書沒有一定的寫法。行書是一種可以靈活多變的字體,在書寫中含楷書的成分多一些,如《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俗稱“行楷”;含草書的成分多一些,如王羲之的《喪亂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等,俗稱“行草”。行書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下筆收筆處多露鋒、少藏鋒;筆畫轉換處多圓轉、少方折。
行書,相傳是漢末書家劉德升所創,但從來沒有他的行書流傳。晉代是行書最繁榮的時期,湧現出了許多行書大家,除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之外,還有王詢、謝安等數十人。
繼晉代以後,凡是善書者無不工行書,善行書的大家也層出不窮。如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鮮於樞、王鐸、傅山等,尤其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
易書易認的行書
俗語說:“楷如立,行如走。”這一說法表明了行書的書寫要比楷書疾速得多。楷書每一筆都要把起筆、收筆作明確的交待,各種筆畫表示完整的規範形態。行書就沒有這樣嚴格的要求。“務從簡易”,每一筆沒有一定的規範形態,也不需完整地交待起筆、收筆過程,所以書寫起來極為方便,大大提高了書寫的速度。同時,行書又能保持楷書的基本結構,所以識別行書與識別楷書並沒有什麼差異。我們將《蘭亭序》中的“類(類)”、“懷(懷)”、爲(為)”、“清”等字,與楷書《九成宮》有關的字相比較,就能發現,行書的結體並沒有發生變化,既便於認識,又便於書寫。
關於行書的這一特點,還可以從與草書的比較中加以認識。草書就不那麼便於識別,這裏刊出的兩組書法:“觀(觀)”、“年”、“歲(歲)”、“事”,都是從王羲之的作品選出來的,行書選自《蘭亭序》、草書選自《十七帖》。行書這四字的書寫方法,基本上與楷書的筆順、結體是相同的。而草書這四字就“麵目全非”了。“覯”字,由原來的左右結構變成了上下結構;“年”字,是由上而下地寫下來,最後才以豎畫將其貫連成字,草字的“年”字,則先撇出後,即豎下再作相連接的三筆橫畫。不僅改變了原來的結構,而且也改變了筆順。“歲(歲)”字,也都改變了原來的筆順和結體。“事”便更加簡省了。草書的這些變化,便增加了識別它的困難程度,由此正表明了行書便於書寫和識別的特點。
行書獨特的體勢變化
行書的體勢,比較楷書而言要明顯得多。楷書的基本形勢是在正方形中體現出來的,但是行書則沒有方形的“外框”的約束,所以體勢就能充分地顯示出來。
行書的體勢首先基於筆勢。楷書的筆畫之間的聯係,體現的是一種虛連的筆勢,並沒有留下實際的筆痕,而行書在筆與筆之間則體現出一種千絲萬縷的關係。如《蘭亭序》中的“是”、“能”、“流”、“晴”等字,筆與筆之間的筆鋒轉折、翻騰,都可以從筆鋒的絲縷中表現得十分清楚,真如“行雲流水,膿纖問出”。
同時,行書的體勢還表現在字與字之間的聯係方麵。如《蘭亭序》中的“之外”兩字,筆勢連綿貫一,不僅體現了行書“貴其承躡不絕,氣候通流”的意境,更重要的還在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體勢變化。這便是書法的藝術真諦之所在。後漢書法家蔡邕談及:“凡欲結構字體,皆欲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正是這種婀娜多姿的體勢變化,《蘭亭序》更顯得耐人尋味。例如:《蘭亭序》中的“足以暢敘幽情”、“帶左右引以為”兩行文字,我們采取四線框形的方法,就可了解到每一個文字都不是方正平直,大小一律,而是體現了一種強烈的左傾右斜的體勢,其中“帶”字上大下小,為倒三角形,極富有動感;“左”字為上小下大,正與“帶”字相承接,使奇險寓穩定之中;“右”字豐實,居傾右側,又與“左”迎合;“引”字中虛,又與“右”字之實相映襯……不同的體勢展現了一種萬千氣象。同時,我們還發現,這些多姿多態的文字,卻又是被一根無形的線串連了起來,既統一了行氣,又避免了雜亂無講的可能性。
《蘭亭序》的“之”字體勢豐富多姿
行書《蘭亭序》體現了豐富的體勢變化,曆來受到人們的推崇。這種體勢變化,表現在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方麵,其中“之”字就十分典型。《蘭亭序》中共有“之”字27個,然而沒有一個體勢是相同的,這充分體現了王羲之的書法技巧。
蘭亭序·王羲之
《蘭亭序》中“之”字變化的豐富多姿,早就受到曆代書家的重視。唐代何延之《蘭亭記》中談道:“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構別體,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許寧,悉無同者。是時殆神助,及醒後,他日更書數十百本,終不及之。”宋代米芾題《蘭亭序》詩中有雲:“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似。”正由於《蘭亭序》點畫精到,行氣逸暢,神韻清秀,所以一直被人視為行書的範本。
行書點畫的表現方法
一切筆畫都是由點開始的,點得好與否,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成敗。由於點的位置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形態取勢。
長點:
1.向右按筆,直勢書下;
2.收筆駐鋒,逆向左回提鋒收起。
圓點:
1.落筆迅捷按頓;
2.即取逆勢左轉提筆收。
直向連點:
1.露鋒落筆,右按即轉鋒提筆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