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5)(1 / 3)

草書分講草、今草和狂草三種。講草是在漢代隸書定型的同時產生的,是隸書的解散和簡便草率的寫法。從曆來出土的漢代竹木簡牘、帛書,就可以明顯的看出這一點。如《流沙墜簡》、《可以殄滅簡》、《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都是帶有很濃重隸書筆意的講草作品。這些草寫的隸書,經過草法的條理化和規範化,在不完全失掉隸書用筆的情況下,不僅提高了書寫速度,同時生成了講草的書法藝術。傳世著名的講草碑帖有皇象的《急就講》,索靖的《出師頌》等。

今草,是由講草演變而來,比講草更為靈活多變,字體可以大小不同,粗細雜糅,正斜相倚。如果說講草是隸書的快寫體,那麼今草也可以說是楷書和行書的快寫體。書史上被譽為“草聖”的張芝(伯英),就是善寫今草的大家,相傳今草也是他創造的。還有王羲之、智永、孫過庭等都是善寫今草的大家,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等作品,曆來被書家們所推崇和效法。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狂放的書體。狂草雖然看起來狂放,但它也有規律和標準,絕不是胡塗亂寫。唐代大書法家張旭的《千字文》和懷素的《自敘帖》,就是狂草的典型代表。用筆奔放,大氣磅礴,筆勢連綿回繞,縱橫開合,變化無窮,真好似一首雄壯的交響樂,氣勢非凡。

草書因較難識別,也較難掌握,平時應用不多,但在書法藝術史上卻有很高的地位。因草書衝破了其他各種書體的局限和束縛,把篆隸楷行書體熔為一爐,以高度的概括和變化多端的技巧,形成了獨特的書法形式。

學草書如果沒有楷書、行書的深厚功底,不懂得草法,就很難學好。

講草的起源

講草,是草書中最早的一種表現形式。講草是在秦代草隸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是漢代流行的一種書體。據《書苑》記載“羲之書初不勝庾亮,嚐以講草答亮”。講草的定名是在講草出現後,是為了有別於“今草”而產生的。為何定講草,曆來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一說與漢講帝倡導有關。一說漢代的杜度以此種書體書寫奏講。一說與漢元帝時史遊所作《急就講》采用此體有關。

講草的出現,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飛躍,後漢趙壹作《非草書》談道:“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唐張懷瓘《書斷》中也談道:講草“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都說明了講草產生的原因。

講草與今草、狂草雖同屬草書,但它有獨特的表現形式。講草用筆沿襲隸書,結字中保留隸書的“燕尾”波磔。故宋黃伯思雲:“凡草書分波磔者名‘講草’。”

古代有不少善講草的書法家,主要有杜度、史遊、崔瑗、崔寔、羅暉、趙襲、皇象、索靖等。傳世作品主要有,《急就講》、《秋涼平善帖》、《平複帖》、《月儀》等。

小草由講草演化而來

小草是在講草的基礎上演化產生的。唐張懷瓘《書斷》談道:“然伯英學崔、杜之法,溫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急就講·史遊

小草發展了講草的筆勢流轉順暢的特點,取消了“捺”筆,脫離了隸意。小草比講草更為簡潔,意態也顯得更加活潑。“草貴流而轉”,“草多用轉”等,都是前人對小草特點的總結。

小草相傳始於張芝(伯英),後經王羲之、王獻之的藝術實踐,成為曆代書家普遍愛好的一種書體。王羲之的《十七帖》便是小草的典範。《十七帖》共27帖,134行,1160字,內中楷書4行20字。因第一帖以“十七”兩字啟首,故名。

曆來小草傑作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智永《千字文》,孫過庭《書譜》。特別是孫過庭的《書譜》,共350行,3500餘字,為書壇巨製。清劉熙載《藝概》論及:“孫過庭草書,在唐為善宗晉法。其所書《書譜》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孫過庭《書譜》謂‘古質而今妍’,而自家書卻是妍之分數居多,試以旭、素之質比之自見。”

恣意放縱的狂草

狂草,又稱大狂,是草書中最恣肆放縱的一種。狂草最基本的特點是一筆書下,飛走流注,氣候不斷,常常是一筆數字。狂草是最能表現作者性情的一種書體。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對此曾作充分的敘述:“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穀,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狂草是繼小草之後,於唐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形式。張旭、懷素是善作狂草的傑出代表。主要作品有:張旭《千字文》、《肚痛帖》,懷素《千字文》、《自敘帖》、《苦筍帖》。

草書的基本特點

草書運筆的基本特點是:簡約、圓轉、貫連。

簡約,就是把原來繁雜的筆畫簡括成一筆書。如“爲(為)”字,楷書作“爲(為)”字需要11筆,草書則簡約為一根弧線加一個點。如今簡化字“為”,就是由草書“楷化”而成的。

圓轉,就是把原有繁雜的文字結構、轉折,經簡約後,以不同的圓弧線作為基本的表現形式。如“窮”、“寺”、“於”、“謝”等字。

貫連,就是采取一筆連續書寫的方式,表現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線條。如“堂”、“林”、“飄”等字,都是以貫連的筆法一筆書成。張旭《古詩四帖》中“難之以萬年”等字,則是字與字之間采取一筆書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