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6)(1 / 3)

篆書與狂草線條的根本差異是靜與動的不同。篆書的線條體現的是一種安靜,狂草體現的是一種躁動。顯然如果沒有篆書運筆的根基,要作篆意筆法的狂草是難以為之的。由此也表明,掌握篆書的基本技巧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篆書的自身,也有利於書寫草書。

值得學習草書的碑帖

學習草書和學習其他書體一樣,也必須是從臨摹著手。量的草書名作。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愛好,以及實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範本。可供學習的草書碑帖主要有:

一、講草:

史遊《急就講》、張芝《秋涼平善帖》、皇象《文武帖》、索靖《出師頌》、趙孟頫《急就講》。

二、小草:

王羲之《十七帖》,《淳化閣帖》六、七、八卷。王獻之《淳化閣帖》九、十卷,《送梨帖》。智永《千字文》。孫過庭《書譜》。楊凝式《夏熱帖》。蔡襄《入春以來帖》。蘇軾《黃茅崗詩》。黃庭堅《諸上座帖》。米芾《中秋登海岱樓二詩帖》。祝允明《赤壁賦》、《洛神賦》。文征明《感懷詩》。王鐸《杜甫詩卷》、《王鐸草書詩卷》。黃道周《草書五言律詩》、《草書詩軸》。張瑞圖《草書詩軸》。

三、狂草:

懷素《苦筍帖》、《自敘帖》。張旭《古詩四帖》。

棱角分明的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書法藝術的總稱,它主要指北魏、東魏、西魏時期的碑誌造像刻石文字等書法。

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政治最動蕩的時代,文化、藝術比較自由,佛教廣泛流行和傳播,興建了許多佛教石窟,如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等;同時,留下了大量的碑刻銘文;其中北魏石窟中的書法藝術成就最高,成了魏碑書法藝術的主流。

北魏時期留存下來的石刻書法作品極多,且各具特色,在書法史上有著上承兩晉、下啟隋唐的重要地位。

魏碑書法藝術,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佛教的像題記;一類是民問的墓誌銘。僅龍門石窟的造像題記就有三千餘品,而最著名的是《龍門二十品》。《龍門二十品》的文字雄奇,書法秀拔,鋒芒森森,自然天成,是魏碑的上乘之作。墓誌在南北朝時十分盛行,其中北魏的墓誌比前代都多,書法中帶有漢隸筆法,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魏碑之祖,要算《魏太武帝東巡碑》、《華嶽廟碑》、《中嶽嵩高靈廟碑》。這三碑,筆畫平直,結體寬舒,字體介於隸楷之間,具有古拙自然、高渾雄大的風格,是魏碑初期的代表作。

在魏碑中棱角分明、有斬釘截鐵之勢的,要數《龍門二十品》中的“楊大眼”、“始平公”、“魏靈藏”、“孫秋生”等四品。而饒有蘊藉風趣的,則首推《鄭文公碑》。此碑書法,具有篆書的氣勢,隸書的古雅。《張猛龍碑》則以結構內緊外鬆、變化多端為特點,筆力渾厚,字體安排巧妙,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平穩之內,姿態秀逸多趣。

雲南“二爨”碑冠古今

過去有人認為:“滇南無漢碑。”其實不然,雲南不但自漢以來碑刻很多,大小有200餘塊,而且還有南北朝的《孟孝琚碑》、《二爨》、《石城碑》等名碑。

“二爨”,指的是《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東漢時立碑風氣盛行,曹魏時期曾下令禁碑,至晉代仍禁碑尚帖。此時,地處邊陲的雲南碑刻則正處在崛起之時。“二爨”的出現,體現了滇南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同時,作為我國書法從隸書過渡到楷書的變革時期的刻石,則在晉碑中難以找到同體,故“二爨”碑具有“冠古今”的地位。這也是“二爨”碑如此受到書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爨寶子碑》(405)的書法古拙奇姿,“端樸若古佛之容”。楷化的筆法中依然能見到隸筆的飛動。康有為評此雲:“樸厚古茂,奇姿百出,與魏碑之《靈廟》、《鞠彥雲》皆在隸楷之間,可以考見變體源流。”

《爨龍顏碑》(458)較《爨寶於碑》雋逸,有“渾金璞玉”之稱。康有為談到《爨龍顏碑》有雲:“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二爨”碑,雖立於滇南,卻開了北魏碑刻的先河,筆勢氣度與北碑息息相通。試與《孫秋生二百人等造像》(483)等比較,遙遙聳峙,仿佛同出一轍。這也表明書法分南北兩派的理論,並不是絕對的。研習“二爨”,足能管領北魏刻石。

魏碑的“十美十三宗”舉世無雙

魏碑書法不僅在隸楷的演變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藝術上有鮮明的特色。清代包世臣在他的《廣藝舟雙楫》中曾將魏碑歸納為“十美十三宗”,這對我們理解魏碑的藝術性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其具體內容如下:

十美:

一日魄力雄強;二日氣象渾穆;三日筆法跳越;四日點畫峻厚;五日意態奇逸;六日精神飛動;七日興趣酣足;八日骨法洞達,九日結構天成;十日血肉豐美。

十三宗:

宗上三:《爨龍顏》為雄強茂美之宗,《靈廟碑陰》輔之,《石門銘》為飛動渾穆之宗,《鄭文公》、《瘞鶴銘》輔之。《吊比幹文》為瘦硬峭拔之宗,《雋修羅》、《靈塔銘》輔之。宗上四:《張猛龍》為正體變態之宗,《賈思伯》、《楊暈》輔之。《始興王碑》為峻美嚴整之宗,《李仲璿》輔之。《敬顯俊》為靜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龍藏寺》輔之。《暉福寺》為豐厚茂密之宗,《穆子容》、《梁石闕》、《溫泉頌》輔之。宗下六:《張玄》為質峻偏宕之宗,《馬鳴寺》輔之。《高植》為渾勁質拙之宗,《王偃》、《王僧》、《臧質》輔之。《李超》為體骨峻美之宗,《解伯達》、《皇甫鱗》輔之。《楊大眼》為峻健豐偉之宗,《魏靈臧》、《廣川王》、《曹子健》輔之。《刁遵》為虛和圓靜之宗,《高湛》、《劉懿》輔之。《吳平忠信神通》為平整坤淨之宗,《蘇慈》、《舍利塔》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