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7)(1 / 3)

懸腕作書,右臂的各部分肌肉都在起作用,盡管毛筆很輕,但時間練得一長,還是會感到酸痛難忍。同時,手一酸痛,筆就難以掌穩,筆畫就會出現顫抖,以致所寫的字顯得很糟。其實,這些現象是完全正常的,也是每個習書的人都會遇到的。初學者常常有一些人遇到這種情況時,就放棄了懸臂作書的訓練,不能堅持下來,半途而廢,這一關不能過,那麼即使今後寫上一輩子的字,也是難以取得好成績的。真正有誌於書法藝術的人,就一定要過好這一關。過好這一關,其實也不難,隻要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出現手臂酸痛時,就不會驚慌失措,也不會望而生畏。這樣堅持練習,經過兩、三個月繼續不斷的努力,那麼酸痛現象就會消失。

中鋒行筆的科學性

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毛筆的筆鋒究竟應以怎樣的方式落在紙麵上呢?科學的用筆方法,是用筆鋒行於紙上,而且筆鋒應保持在點畫線條的中間。後漢蔡邕在《九勢》中談道;“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所以“中鋒行筆”是我國書法技法的基本原則。中鋒行筆,所寫出來的筆墨線條,顯得飽滿厚重,富有立體感。因為中鋒行筆時,筆鋒中墨的滲出是左右兩側保持均勻的。同時,中鋒行筆時,線條可以隨著筆鋒的提按,靈活地表現出粗細的變化。我國的書法藝術就是基於這樣一個基本的原則,而產生氣象萬千的風貌。

中鋒行筆的科學性,還可以從與偏鋒行筆的比較中看到它的正確性。偏鋒行筆就是筆鋒的毫毛偏於一邊,筆根則屈折於另一邊。偏鋒行筆時,墨水的流出就不均勻,不能均勻地向兩側滲出。因為筆鋒的毫端單薄,蓄墨量少,滲出的也少,而筆肚的墨蓄含得多,滲出的量也大。同時,在行筆的過程中,筆的提按,對於筆鋒來說並不敏感,甚至沒有變化,而對於筆根來說,稍有起伏的變化,就會馬上顯示出來。所以偏鋒行筆所產生的線條,不僅顯得單薄,而且會出現筆鋒處光平,筆根處毛糙的現象,猶如凹凸不平的鋸齒形,沒有立體感,變得扁平枯薄。

兩種不同的行筆方法所產生的效果是絕然不同,我們不妨試驗一下,通過實際比較,就能很快明白這個道理。

“藏頭”與“護尾”

“藏頭”、“護尾”,即一個筆畫的起筆和收筆的部分,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的行筆過程。在筆畫的起、收時同樣要注意中鋒運行,避免偏出。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這就要求堅持起筆“藏頭”,收筆“護尾”。所謂藏頭,就是筆落紙上時,筆鋒要藏在線條的裏麵。具體書寫時就是要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可以是“豎畫橫下”,“橫畫豎下”。這兩種方法,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都是堅持把筆鋒藏起來。

護尾,就是筆畫將結束時,不要使筆鋒外露,收筆時也應該將筆鋒護藏起來;在書寫時要做到“無往不收”,“無垂不縮”。通過筆鋒的收、縮,就把“尾”護起來了。

藏頭和護鋒,都足使筆鋒不要外露,保持筆鋒的中正。為的是使筆跡渾厚沉著,圓潤含蓄。

為何說“藏頭護尾”是筆勢的體現

藏頭護尾,雖然是行筆的基本原則,但是不能機械地、孤立地看待它,如果每一筆都“各自為政”地處理,即使把藏頭護尾表現得很好,那麼也很難取得整個字的完美書寫效果。這是因為藏頭護尾實際上是書寫筆順的規律的反映。

我們都知道,除了“一”字之外,所有的漢字都是由數筆乃至數十筆組成的。每一筆都有它一定的書寫順序,所有的筆畫都是筆勢貫連,一氣嗬成的。藏頭護尾實際上就是按一定的筆順書寫時,筆勢所留下的軌跡。我們分析一下“害”和“州”字,就能充分地了解到這一點。“晝”字以橫畫為主,在橫畫接連書下的過程中,不正體現了“欲右先左”,“無往不收”的筆鋒變化嗎?正是筆勢的貫連,才把每一橫畫的“頭”藏了起來,每一橫畫的“尾”護了起來。同樣,“州”字以豎畫為主,在橫向上下連續的行筆過程中,也體現了“欲下先上”、“無垂不縮”的筆勢軌跡。

當我們理解“藏頭護尾”是筆順規律的體現之後,就可以避免“就事論事”地、孤立地對這一行筆原則進行表現,而是把它放在一個字中去加以認識。這樣不僅便於理解,而且也便於掌握,更重要的還在於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書法的藝術性。

“藏頭護尾”因地製宜

書法藝術堅持“中鋒行筆”、“藏頭護尾”無疑是首要的前提,這是藝術的需要,也是書寫過程中的實踐的需要。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的,我們也不能一概否認書法中的露鋒現象及其作用。藏頭、護尾首先是對楷書而言的,同時也包括隸書、篆書。但對於行書,特別是草書,要求其每一筆都做到藏頭護尾那就不現實了。如黃山穀所書的“穀”字,左長撇猶如利劍出鞘,鋒芒畢露,體現了黃山穀縱橫奇崛、氣勢開張的書風。又如孫過庭的草書“因”、“則”等字,起筆和收筆都幹淨利索,簡捷明快,是小草欹側多姿、牽絲更露的體現。

不僅如此,楷書也不是每一筆都是藏鋒的。如顏真卿《勤禮碑》中的“十”、“度”等字,“十”字的豎筆,“度”的兩撇,便是采取了“露鋒”的處理。有藏有露,就能取得凝重穩健而又神采飛揚的效果。正如古人所雲的“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

善用垂妝用鋒

書法藝術的筆法變化是豐富多彩的,筆鋒的運動形式還包括垂直運動。垂直用鋒,就是指隨著筆杆的上下升降,筆鋒著紙所產生的輕重變化。筆杆上提,筆鋒著紙就少,筆尖留下的痕跡就細。筆杆按下,筆鋒著紙就多,留下的痕跡就粗。筆的提按就產生筆畫粗細的變化。如顏真卿所書的“乃”字,其每一筆都有提與按的筆法垂直變化。提筆時,筆鋒收緊,筆跡趨細;按筆時,筆鋒鋪開,筆跡趨粗。從中還可以看到提按在行筆轉折中的作用。在筆鋒提起的情況下轉折,就能妥善地調整筆鋒,使不同方向的運行始終保持中鋒。如果不經提筆,那麼本來的中鋒行筆,在轉折時就變成偏鋒。“乃”字,就是在提按的變化中顯示了它的藝術性。劉熙載《藝概》談到“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這正把筆法運行中垂直變化的重複性提示給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