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形方整。趙體字形方整,如“縱(縱)”、“密”等字,“縱(縱)”字為左中右結構式,這三部分的長短相仿,上下整齊,排列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密”字為上中下結構式,上下排列緊密而向左右擴張,使字保持正方。即使有的字字形趨長,如“慧”、“昆”等,但依然結構方整。
三、略參行法。趙體楷書由於行筆簡捷,所以有些筆畫不再是以“標準”的楷書作一一交待,“等”、“依”、“興(興)”等字都已明顯地展示行書的風采。“等”字的“竹”部六筆已經成為帶筆表現;“依”字的“衣”部捺筆已衍化成長點,“具(興)”字的“同”部,也都作行書的兩豎和兩點表現。
四、線條渾厚。趙體楷書行筆粗重,如“石”、“武”等字。所有筆畫凝重豐厚,無論是橫畫還是豎畫都是一樣的粗細,甚至撇畫也沒有提按。減少提按也是趙體提高書寫速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
《九成宮醴泉銘》碑是歐陽詢七十六歲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四月刻。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碑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書碑刻中最著名、流傳最廣遠的一種,簡稱《九成宮》或《醴泉銘》。
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縣天台山,原為隋文帝楊堅的避暑行宮,依山而建,豪華壯觀。楊堅在此宮內為其子楊廣所弑。隋亡後,唐太宗下令複修,並因山有九重,而改隋時的原名“仁壽宮”為“九成宮”。其宏大壯麗為唐代離宮之首,魏征的描繪是:“冠山抗殿,絕穀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仰觀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但宮內缺水。貞觀二年唐太宗在宮中“西城之陰,高閣之下”見一塊地方顯得潮濕,遂以手杖敲地命掘之,竟得一眼甘泉,“引為一渠,其清如鏡,味甘如醴”,於是名為“醴泉”,並命時任秘書監的魏征撰文紀事,命歐陽詢書寫立碑。唐高宗儀鳳三年(678)正值高宗第八次駕幸九成宮避暑時,天台山山洪暴發,九成宮被毀壞,此後再未修複,現僅有遺址殘跡。但《九成宮》碑尚完好保存,係黑石所鐫,石質細膩堅潤,彌足珍貴,今已砌碑亭圍保護之。碑高7.4尺,寬3.6尺,楷書24行,每行50字。其書法度森嚴,點畫工妙,豐腴有致,鉤、捺頗直且隸意,潤潔而沉雄,結體多呈縱勢,點畫緊湊勻稱,間架開闊得當,並於緊湊中見疏朗,於嚴謹中見灑脫。楷法嚴謹峭勁,渾厚沉穩,不作姿媚之態。可謂是爐火純青,為歐書之代表作,曆被認為是楷書之極軌。
北魏書體的峻嚴方整,孕育了歐陽詢的風格體勢。歐字如力士揮拳,意態上卻不失渾穆高簡;筆畫堅勁而不僵枯;結體險峭而重心放定;規矩至嚴而深邃古雅;密麗瀟灑而氣韻高華。
南朝書體的清雅秀麗,孕育了歐陽詢的內在情韻。剛柔相濟,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宣和書譜》稱他的楷書為“翰黑之冠”,“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麵折廷爭之風,或比之草裏驚蛇,雲間電發,至其筆書功巧,意態精密雄逸外,後人比之孤峰崛起,四麵削成”。明王世貞《珣州山人稿》說:“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爾。”陳繼儒也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公屈膝。”宋人評此碑“及晚益壯,體力完備,奇巧間發”。
歐陽詢自己在其書名篇《傳授訣》和《用筆淪》中說:“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神靜慮。當審字勢,四麵停勻,八邊俱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癡;又不可瘦,瘦當形枯;複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妙處。”“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絏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殉吻而噶珣,麗則綺靡而清遒。若枯鬆之臥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鷺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往來,宛轉兮似獸伏龍遊。其墨或濃或淡,或浸、或燥,逐其形勢,隨其變巧,藏鋒靡露,壓尾難討,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唯截紙棱,撇捩窈紹,備在經實,無令怯少。隱隱軫軫,譬河漢之出眾星,昆岡之出珍寶,即錯落而燦爛,複珣連而埽撩。方圓上下而相副,繹絡盤桓而圍繞,觀寥郭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筆之趣,信然可珍,竊謂可乎古道。”
回觀歐氏之言,乃是學書寫經驗之談,對照《九成宮醴泉銘》可謂通幽洞微之論。
歐陽詢險頸瘦硬的《張翰帖》
《張翰帖》亦稱《季鷹帖》,行書,白麻紙本,為唐人摹本。此帖與歐陽詢其他書跡有明顯不同,重心偏左,易方為長,但仍險勁瘦硬,似其早期風格,其子歐陽通書法得家法者,以此帖風格為多。曾經宋宣和內府、紹興內府收藏,《宣和書譜》、《大觀錄》、《墨緣彙觀》等書都有著錄。
歐陽詢有史記載的《房彥謙碑》
根據著錄所載,歐陽詢的隸書碑有《段文振碑》、《竇抗墓誌》、《杜如晦碑》、《昭陵刻石文》、《昭陵六馬圖讚》等等,現在看得見的隻剩下《房彥謙碑》(《房彥謙碑》貞觀五年(631),山東講邱)和《宗聖觀記》(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陝西周至)了。《房彥謙碑》是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篆額“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個字,陽文,刻成3行。碑文是隸書36行,一行78個字,碑陰也有隸書15行,一行13個字。碑側也是隸書,3行,一行12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