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9)(1 / 2)

此文稿書法頓挫縱橫,一瀉千裏,終為千古絕調,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是帖流傳有緒,據元張晏跋:當時宣和嚐收,後為庸工剪去印記,元代時於“歲”字旁猶有天水圓印痕跡。現已不見。元初在鮮於樞手並有跋。明時在吳廷家,後輾轉入清內府。內中鈐有“趙子昂氏”、“鮮於樞伯機父”、“張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寶芨”、“嘉慶”、“宣統禦覽之寶”等鑒藏印。前隔水有題識;幅後有張晏、鮮於樞、王項齡、徐乾學等跋。又有周密、屠約、僧德一、王圖炳等觀款。著錄於《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等。刻入宋《博古堂》、《忠義堂》等帖。明《停雲館》、《戲鴻堂》、《玉煙堂》等叢帖亦有刻入。

參考:宋黃庭堅《山穀題跋》,宋《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朱關田《顏真卿傳》。

釋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讚善大夫季明之靈口。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彀,何圖逆賊閑,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顏真霸頓挫鬱渤的《祭伯文稿》

自署書於乾元元年(758,肅宗至德三年)。甲秀堂帖本。行草書,文1篇。凡36行,計410字。原刻早佚。故宮博物院藏。《祭伯文稿》,又稱《告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是書為乾元元年(758)顏真卿十月被酷吏唐之誣,以蒲州刺史左遷饒州刺史,10月21日途經洛陽時,倉促奠告於鷂店高村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所書評者謂:“與爭座帖大略相似,予未敢以伯仲評之也”(陳敬宗),“祭伯父文與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頓挫鬱渤,小似遜之,然風神奕奕,則祭季明侄稿小似不及也。”(王世貞)故與《爭座位稿》、《祭侄文稿》合稱“三稿”,聲傳遐邇。但因真跡早佚,精刻流傳亦少。首見宋《博古堂帖》(又名《越州石氏帖》)收入,拓本似已不傳。今見最早刻帖為宋《甲秀堂帖》,後明《鬱岡齋帖》《叢帖》等亦收入,惜均不精。

今所收為《甲秀堂帖》本,模刻尤存顏書神彩,反觀《祭侄稿》墨跡,覺一氣相通也。兩行年月部分的書法與《祭侄文稿》墨跡本首行相互參看,自可印證,且較《爭座位帖》、《祭侄文稿》尤見和雅。

參考:容庚《叢帖目》,楊震方《碑帖敘錄》,馬宗霍《書林藻鑒》,張彥生《善本碑帖錄》,朱關田《顏真卿年表》。

釋文:祭伯父豪州刺史文,維乾元元年歲在次戊戌,十月庚子朔廿一日庚申。饒州諸軍事、饒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敢昭告於亡伯,故朝議大夫豪州刺史府君之靈。日者羯胡祿山,擾河洛,生靈塗炭,兵甲靡夷。二兄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忠義憤發。首開土門,擒斬逆豎、挫其凶慝。(先蒙授尉卿兼禦史中丞。)城孤援絕,身陷賊庭,(聖朝哀榮,褒贈太子太保,甥侄季明盧逖等被賊害者八人並贈五品京官。)嫂及兒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脫於賊手,並得歸京。真卿比在平原遭罹凶逆,與杲卿同心協德,亦著微誠。二聖憫焉,授戶部侍郎河北采訪招討使,又遷工部憲部二尚書,再兼禦史大夫,出為同蒲饒三州刺史。聖恩錫類。大門贈華州刺史。兄弟兒侄,盡蒙國恩。允南授膳部郎中,允臧授侍禦史。威明試太仆丞。真卿男頗授太子洗馬。諸侄男等,頂授協律郎,授秘書省校書郎,賜緋魚袋。袁衡華亭丞,泉明顥穎等並蒙遷改。一門之內,生死哀榮。真卿將赴饒州至東京,得申拜掃,又伏增感咽,謹以清酌遮羞之奠以伯母河南縣君元氏配。尚饗。

顏真卿自撰題《謁金天王神祠題記》

自署書於乾元元年(758)十月初九。拓本。楷書,自撰題記一則。凡4行,計22字。早期拓本藏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