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擊主球正中擊點撞目標球正麵:如果球杆擊主球的正中擊點撞目標球的正麵,主球和目標球相碰撞後會立即停止不動,也就是台球術語中的所謂定球擊法。這是因為被擊正中點的主球,既沒有向前的旋轉也沒有向後的旋轉,隻是由於台麵的摩擦而向前滾進;當其正麵撞擊同質量的目標球時,便將所有的動力全部傳給了目標球,而自己在目標球原滯留處停了下來。
2.擊主球正中擊點撞目標球側麵:如果球杆擊主球的正中擊點撞目標球正麵以外的地方,那麼主球和目標球相碰撞後無論目標球被撞部位是薄還是厚,兩球都會呈直角分離行進,一個偏左,一個偏右。如圖5所示:假定主球在B點位置撞擊目標球二分之一的厚度,通過兩球撞點畫一甲乙切線,這時主球有通過甲乙切線的趨勢,但由於沒有向前旋轉而不能前進,隻能將其要衝出甲乙線的力量,一部分傳於目標球,主球則以剩餘的力量行進於平行甲乙線的BC方向。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甲乙線與目標球的行進方向BC之間是直角,所以主球與目標球的分離角也是直角。
由於所示的是主球以二分之一的厚度撞擊目標球,故目標球行進方向與球杆中軸線的夾角為30度,而主球行進方向與球杆中軸線的夾角是90度-30度=60度。由此可見:主球撞擊目標球越薄,主球行進方向與球中軸線所夾的角度就越小,極薄之時主球會與球杆中軸線行進於同一方向;反之,如果主球撞擊目標球越厚,主球與球杆中軸線所夾的角度就越大,同時主球被擊後的動力也會明顯被減殺。
3.擊主球中上擊點撞目標球正麵:球杆擊主球的中上擊點與擊正中不同,擊打中上擊點主球會產生向前的旋轉。當其撞擊目標球正麵時,主球就會跟著目標球行進於同一方向,也就是前麵術語部分講過的跟球擊法。這是因為,被擊打的主球從一開始就具有向前的旋轉,在撞擊目標球正麵後雖然把自己的一部分動力傳給了目標球,但向前的旋轉使它跟著目標球繼續向前行進。
4.擊主球中上擊點撞目標球側麵:如果球杆擊主球的中上擊點撞目標球的側麵時,主球的運動方向與目標球的運動方向將不是同一方向,二者之間形成一個小於直角的分離角。擊點越靠主球上部,這個分離角就越小,主球會越過撞點的甲乙切線行進。
如果球杆擊主球的左上點或右上點,厚撞目標球的右麵,與擊打中上點相比,主球就會略偏於左方或右方行進;厚撞目標球的左麵,主球就會略偏於右方或左方行進。可以看出;擊打主球的左上擊點,比擊打主球中上和右上擊點的兩球分離角小。
5.擊主球中下擊點撞目標球正麵:擊主球中下擊點與擊主球中上擊點在理論上是同一個道理,但擊主球中下擊點時產生的旋轉方向是向後的,和球杆的運動方向完全相反。這樣,擊打主球中下擊點撞擊目標球各部位時,就得到與擊打主球中上擊點相反的結果。
當球杆擊打主球的中下擊點撞擊目標球的正麵時,主球與目標球碰撞後會立即向後退回,這便是我們前麵術語部分提到的拉球擊法。
6.擊主球中下擊點撞目標球側麵,如果球杆擊主球的中下擊點撞目標球正麵以外的部位時,主球運動方向與目標球運動方向之間的分離角將大於直角;擊打主球的擊點越是靠下,分離角越大。
總結以上諸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擊主球正中擊點多用於定球,擊主球中上擊點多用於跟球,擊主球中下擊點多用於拉球。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擊打主球的中上點還是擊打中下點,如果撞擊目標球過薄,主球與目標球撞擊後的運動方向都不能產生上述結果。這是因為,無論是跟球或拉球,在撞擊目標球過薄時其效力都會很微弱。特別太薄時跟球和拉球的效力也就全等於零。因此,跟球和拉球擊法是有前提的,即必須在撞擊目標球一定厚度的條件下去擊打主球的中上擊點和中下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