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翼而飛的珍寶(2)(1 / 3)

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玉工鑒定後,方知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後,便將這件珍貴寶玉強奪去了。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凱覷之心,就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十五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得到信後,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於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舉薦,說自己家有位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可派他到秦國去。於是趙王答應,就派遣藺相如帶著璧玉出使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把和氏璧獻給了秦王,秦王看到玉璧,認為果真是名不虛傳,非常高興,將玉璧傳給左右嬪妃大臣觀看,眾人皆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根本無意割城給趙國,就走上前去說:“璧上有點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看。”秦王將璧遞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群臣商議時,群臣們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十五座城換玉璧隻不過是一句空話。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況且因一璧而得罪秦國,實在不值。趙王采納了我的建議,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趙王還齋戒五日後,才派我將璧送給您。可大王您在召見我時無禮傲慢,還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在戲弄我和趙國。我看大王您根本無意割城易璧,我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出玉璧,我的頭就和這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藺相如說罷,高舉玉璧做出撞擊柱子的樣子。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連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割去的十五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王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這樣我才會獻出玉壁來。”秦王見無法強奪,隻好同意了。藺相如回到賓舍,想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秦王的一舉一動表明他根本不可能割城給趙國。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再說秦王假裝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設下隆重的九賓之禮。兩邊文武大臣排立,傳下命令,要藺相如來獻璧。藺相如走上朝廷,對秦王行了禮說:“秦國從秦穆公以來,已經有二十一位國君了,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早派人帶壁離開秦國,恐怕現在早已到趙國了。”秦王聽了,十分惱怒。藺相如仍舊從容不迫地說:“今日之勢,秦強趙弱,因此大王派使者到趙國要璧,趙國不敢違抗。

馬上就派我把璧送來,現在要是秦國真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以換取和氏璧,趙國哪敢要秦國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騙大王,罪當萬死,我已不存生還趙國之望,現在就請大王把我放在油鍋裏烹死吧,這樣也能使諸侯知道秦國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誅殺趙國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傳播四方了。”秦王的陰謀被徹底揭穿,又狡辯不得,隻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衛士,有的建議把藺相如殺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說:“現在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也有損秦國的名聲,倒不如趁機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這就是曆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占趙國,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國的寶庫之中。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曆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對於和氏璧的下落一事,廣大史學家們給予了很大地關注。他們參考各種曆史文獻企圖解開和氏璧下落之謎。有人認為,秦王嬴政統一中國稱帝之後,正如嬴政稱自己為“始皇帝”一樣,他想讓這塊玉璽也能代代相傳,於是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但曆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而寶石專家李強在《和氏璧是綠鬆石》和李海負在《和氏璧不是拉長石而是綠鬆石》兩文中,都認為經過考證,和氏璧就是綠鬆石。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秦始皇墓既然和氏璧根本沒有被製成傳國玉璽,那麼,它的下落究竟怎麼回事呢?對此,出現了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遺失或被項羽掠奪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鹹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戰敗的垓下(今安徽靈璧)。第二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如果這樣的話,相信隨著考古學家們對秦始皇陵墓的挖掘以及研究的不斷進行,和氏璧的真實麵目還可能重現在我們的麵前。和氏璧這塊曠世珍寶在幾千年來一直下落不明,它的存在影響並牽動了從古至今多少人的心,但是它的神秘失蹤又給中國曆史增添了更加充滿傳奇、頗具神秘色彩的一筆。